第1164章 冰炭同炉(2 / 2)

患者的母亲帮忙收拾餐桌,父亲正在旁边阅读一本英文书籍,他们见到杨平进来后,制止了正在争吵的姐妹。

患者的父亲立即站起来,像学生一样毕恭毕敬,他在美国是一位神经外科医生,供职于纽约一所顶尖医院,他在美国的时候就听过杨平的大名和事迹,所以见到杨平就像见到天神一般,心里颇为激动,同时又存在一种自然而然的崇敬心理。

“杨教授!您好!”这位父亲用生硬的中文说道,估计这句话练习了很久。

杨平点点头,算是对他打招呼的回应。

“你会说中文吗?”杨平问他,这样好决定下一步用什么语言交流。

患者父亲摇摇头:“一点点,就一点一点。”

他说的一点点大概就是能够说“请”“你好”“对不起”“再见”的水平。其实医学领域的交流,就算他中文好也没办法交流,毕竟涉及到很多医学词汇,比如说延髓,就像中文学得很好的也不知道是什么。

既然无法用中文,就用英语交流吧,杨平也没有出国留学过,英语都是读书时候学的,至于口语和听力吧,算是自学的吧,所以说英语也是十足的中式英语。

但是即使是中式英语,也比让翻译中转效果好,不会引起表达上的误会,对方是医生,肯定有大量医学上的词汇积累,这样用英语交流起来应该更加通畅,英语算是事实上的世界语吧,让他们适应一下杨平的中式英语也好。

“杨教授,谢谢你,梅奥的约翰内森教授极力向我推荐你,他说你是他的老师,是世界上最好的医生,拥有神一般的手术技艺,他说你的一双手是上帝之手,他说……。”这位美国医生开启自己的马屁模式。

没想到美国人也喜欢拍马屁,看来人性是相通的,他们也懂得如何去讨好别人,有时候只是表现的形式不一样而已。

杨平没有时间听他这马屁,直接开始询问病史,这是杨平的习惯,他必须自己单独询问一遍病史,毕竟病历上的病史或下级医生汇报的病史是二道信息,有时候会有遗漏或者扭曲。

这种病例的病史就相对比较简单,生下来就是这样,不过也要问清楚,是否基因存在缺陷,是否存在其它的畸形,是否做过手术,是否存在其它的疾病,是否服用过某些药物,尤其是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等等。

即使有各种检查,杨平也不会省略查体的步骤,查体是医生最直接地对患者的客观检查,虽然手段非常原始,但正是因为收集信息的手段原始,所以具备不可替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