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广场协定的新机遇(2 / 2)

悲夫一想,确实是这样。孙朝阳获奖无数,是新生代作家的代表人物,在文学界是数得上号的。杂志社主编这个名号,对他来说意义不大。至于稿费,孙朝阳已经是国内顶级,只要想,随便出本书就抵得上一般人干一辈子。

只是……孙朝阳太懒了,平时都不爱动笔。

孙朝阳:“老高,我说句实在话,我真有点看不惯周宗阳,尤其是那种急于抓你印把子的劲儿。不过,我和他是两个世界的人,彼此追求的东西不同。”

悲夫笑道:“那就好,不过你这样躺我这里算怎么回事,让人看到像话吗?”

孙朝阳:“老高,我真是在查资料,需要看很多报纸的。”

悲夫咦一声:“朝阳,难道你想写新书,跟陆遥一样需要大量阅读资料?那可就太好了,我一直等着你的新作。也不知道是小说还是散文,或者是以前从未碰过的题材?真的是太令人期待了。”

看到老高热切的目光,孙朝阳心中叫了一声惭愧,竟然有点不好意思。其实,以他现在的身家和手中的版权,一辈子不写作,几代人也是衣食无忧。任何人,只要有钱了,干活的动力总是略显不足。

他查资料,倒不是为了写作,而是想赚钱,特别是在昨天和小野寺分别后,那个隐约的念头越发强烈。

只是,却无从把握。

忽然,新一期的《参考消息》中的一则新闻吸引了他。

新闻是时任米国总统里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一段讲话:我是主张自由贸易的人,我坚决反对设置贸易门槛和贸易限制,尤其是进口限额。我对底特律面临的新竞争和对待以往所有的竞争者一样,持开放态度,并认为一切的竞争对于底特律和消费者都是好的,有益的。因为这会推动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自由市场的制度就是这样起作用。我认为一旦走上保守主义的道路就无法回头,也不知道未来会走上何方……

《参考消息》刚开始创刊的时候是内参,需要有一定行政级别才能阅读。八十年代开始,这份报纸向全社会放开,多以报道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世界新闻为主,很详尽也很有时效性,是读者了解国家大事和世界的一扇窗口。

此刻,看到这则报道,孙朝阳眼睛一亮,然后拍了自己脑袋一记:“我怎么忘记这个件大事。”

悲夫:“什么大事?”

“没什么,没什么?”孙朝阳笑了笑,又喝了一口茶水,喃喃道:“里根经济学,有意思,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