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金钱的乐趣(一)(2 / 2)
《思维的乐趣》第一次在《中国散文》发表了三篇散文,他拿到的稿费不错,孙朝阳给他直接兑换成了日元现金。
孙副社长在东京有产业,据他说,打算每年都会去那边呆上十天半月。因为国家实行外汇管理政策,所有的外币都会被银行兑换成人名币。所以,孙朝阳手头留了很多日元现金。
拿到这笔稿费之后,王骁波都让妻子带去匹兹堡做生活费,手头依旧窘迫。
他也没想那么多,继续闷头写稿子。《黄金时代》的故事已经琢磨了许多年,以前也写好一万多字,是时候完成了。
这个时候,《中国散文》十一月号发行了,一笔稿费寄过来,倒是不多,毕竟只有两篇散文,也就够买两条烟。
但这个时候,《思维的乐趣》的实体书终于出版了,华夏那边寄过来四千多块钱。
王骁波以前在匹兹堡送外卖每月也就一千美元,当时的美元和人名币的汇率是一比三点几。
到后来越来越高,到九十年代就会到一比五点几一比六。这个汇率后来一直很稳定,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最高可到一比七点几。
王二同学拿到邮递员送来的汇款单,签字后,突然一呆,喃喃道:“我在国外勤工俭学一个月也就赚这么多点,还累。”
去邮局取钱的时候,邮局柜台上的工作人员很不耐烦。当时人名币最大面额是十元的,四千多块,四百多张,数了半天。恼得邮局小姑娘不停翻白眼,王二没办法,陪了半天笑脸,笑成面瘫。
四大叠钞票放包里,沉甸甸的,换其他人早就飘了。不过,王骁波毕竟是在匹兹堡赚过美元的,当时并不觉得如何。直到他肚子饿了,决定去饭馆吃烤鸭,犒劳一下自己的时候,才发现不对。一只烤鸭吃完,直娘贼才花了十块不到。脑壳大一盆三鲜砂锅,一块二毛。市政府真些由市长主抓的菜篮子工程显现出威力,人名币在农产品上的购买力低廉到丧心病狂的地步。
中美一对账,好像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过得也不怎么样,底层永远都是倒霉蛋。
王骁波风卷残云吃完烤鸭,感觉还是个半饱。饭店里的特色菜是肘子,他一拍桌子喝道:“麻烦上四只酱肘子,连皮带骨,细细剁成臊子,我用来夹火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