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3章 写手杨华(1 / 2)
杨华是四川省某山区小县城水泥厂的工人。
小县城还真没说错,这座县城藏在横断山脉中,在几十年前本没有什么人,后来搞三线建设,天南地北的人聚集在此,逐渐形成街市,这才设了县。
全县人口十来万,县城也就两万多人,总共横竖四五条街道,骑上自行车,半小时就能逛上一圈。
县里的经济就靠两个为三线建设配套的三座工厂支撑,一个是生产半导体器材的,一个是生产机械的,另外一座就是杨华现在上班的年产十来万吨的立窑水泥厂。
全县的人们都靠着这三座工厂生活,在计划经济时代,日子过得倒也凑合。
然而,九十年代一到,国际国内形势大变,三线也不搞了,三间厂子中,半导体器材厂因为生产出来的东西没人买,破产关张。机械厂和水泥厂破产改制,卖给了私人老板。
至于工人们,都给了一笔买断费,自谋生路。
三线企业的工人大多是外省人,破产后,不少人返回原籍。但杨华一家却留了下来。
杨华父母原籍河北邯郸,是个农民。七十年代招工来了四川,一呆就是三十年。回老家也没有生机,难不成还去种地,也得有地给你种吧?
再说了,他们在老家也没有亲戚,无处投靠。
于是,杨华爹娘喜获下岗工人称号,在九十年代中期失业了一段时间。
那时候杨华还在县城读高一,少年不识愁滋味,成天和同学们看录像,打游戏,叼着烟卷满城看美女。没办法,学习成绩不好,大学是考不上的,再说,家里也拿不出学费,不摆烂不行。
无论怎么看,杨华都是一个没出息的普通人,将来能够自谋生路,饿不死就算是还算圆满的人生。
然而,在和损友们胡天海地鬼混累了的时候,他还是会突然看着县城四周高得可以摸着天的大山,陷入呆滞:都是一样的人,我为什么会生在这里,稀里糊涂地活着?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吧,我什么时候才能走出大山呢?
然而现实就是这样,想归想,做为一个没有任何能力的国家级贫困县的贫困孩子,你又有什么办法,最后还是得向大山低头。
高中毕业的时候,同学们各奔东西,不少人都决定去广东打工。当时,县里甚至还开通了去江门的长途卧铺大巴,在路上摇摇晃晃三五日,就能把你送进工厂。据说那边的工资不低,舍得加班的话,能够拿到一千。如果你在舍得一身剐,干些见不得人的勾当,说不定就会发大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