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从政三质:果、达、艺的千年回响(1 / 1)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鲁哀公十一年的秋天,季康子在费邑的官署里来回踱步。案上摊着刚收到的齐国出兵的情报,竹简上的墨迹还带着信使的汗味。这位执掌鲁国权柄的大夫,此刻正为选派谁去抵御齐军而犯愁 —— 家臣中虽有不少贵族子弟,却总觉得少了些能担大任的锐气。他想起去年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时,曾称赞过几个弟子的才能,便让人备车,往曲阜城外的杏坛而去。
孔子正在给弟子们讲授《尚书?洪范》,阳光透过杏树的枝叶,在竹简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季康子的车马声打破了宁静,他拱手行礼时,腰间的玉佩发出清脆的碰撞声:“夫子,齐军压境,敢问仲由可使从政御敌吗?”
孔子放下手中的木简,目光望向不远处正在演练射箭的子路,那人拉弓时臂膀上的青筋像要崩裂的绳索,射出的箭矢稳稳扎在靶心。“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他的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仿佛已看到子路披甲上阵的模样。
季康子又问:“那端木赐呢?”
孔子转头看向正在与商人议价的子贡,那人手指在算筹上翻飞,三言两语便让斤斤计较的商人露出笑脸。“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冉求如何?”
西边的菜园里,冉求正指挥弟子们丈量土地,他手中的标尺在阳光下划出笔直的线,分配给每个人的劳作任务分明有序。“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这三声 “何有”,像三颗投入历史长河的石子,两千多年来不断漾开涟漪。从战国的合纵连横到汉唐的治世能臣,从宋代的变法革新到明清的经世致用,仲由的果决、端木赐的通达、冉求的才艺,始终是从政者的三种核心品质,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中演绎出别样的精彩。
一、“果”:子路的锐与钝 —— 决断力的双重面相
在河南濮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上,有一幅 “子路治蒲” 图:子路头戴高冠,手持长剑,正在斥责跪在地上的贪官,周围的百姓举着农具欢呼。这幅石刻画的题记写道:“仲由为蒲大夫,三月而政教大行,民无敢犯者。” 这正是他 “果” 的生动写照 —— 面对乱象时敢于出手,遇到难题时果断决策。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初次见孔子时,戴着雄鸡形状的帽子,佩着野猪皮装饰的宝剑,一副桀骜不驯的模样。孔子问他:“你好勇斗狠,不如学习礼仪?” 子路反问:“难道君子就不需要勇敢吗?” 这场对话揭开了 “果” 的第一层含义:果敢源于对正义的坚守。后来他随孔子周游列国,在匡地被当地人围困,其他弟子都很害怕,子路却操起兵器要与对方搏斗,直到孔子出面解释才作罢。这种 “虽千万人吾往矣” 的勇气,正是从政者在危机时刻最需要的品质。
但 “果” 若没有节制,就会变成鲁莽。孔子曾告诫子路:“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在山东博物馆藏的战国铜器 “子路问津” 鉴上,刻着这样一个故事:子路问路时对农夫态度傲慢,被对方斥责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反映出他性格中的 “钝”—— 有时过于刚直,不懂委婉。后来他在卫国为官,卷入宫廷政变,本可以逃生,却坚持 “食其食者不避其难”,最终结缨而死。这种为道义献身的决绝,既是 “果” 的极致,也留下了 “何必其死” 的历史叹息。
汉代的汲黯继承了子路的 “果”,却多了几分圆融。他任主爵都尉时,见汉武帝重用酷吏,便当面直言:“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这番话让汉武帝脸色大变,却也不得不承认他的忠直。汲黯在东海郡任太守时,“治务在无为而治,弘大体,不拘文法”,只用一年就让地方大治。他的 “果” 体现在敢于犯颜直谏,又懂得因地制宜,避免了子路式的刚愎。
二、“达”:子贡的辩与谋 —— 通达力的多维呈现
山东曲阜孔庙的 “圣迹殿” 里,有一幅 “子贡存鲁” 的彩绘:子贡站在齐国宫殿上,手指地图侃侃而谈,齐王的脸色从傲慢到凝重,最终点头同意撤兵。这幅画描绘的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的经典案例 —— 子贡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在齐、吴、越、晋四国间周旋,最终 “存鲁、乱齐、破吴、强晋”,创造了 “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的外交奇迹。这正是 “达” 的核心:洞悉人心,通达事理,在复杂关系中找到破局之道。
“达” 首先体现为对人情世故的通透。《论语?先进》记载,子贡曾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 子贡立刻引申:“《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这种 “闻一知二” 的悟性,让他在人际交往中总能恰到好处。有一次,孔子周游列国时被困于陈蔡,弟子们都很沮丧,子贡却主动请求去楚国求援,最终楚王派兵解围。他知道何时该强硬,何时该退让,这种审时度势的能力,是从政者必备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