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拟人(1 / 1)
与喇嘛教内部分为红、黄等支派一般,南疆诸部虽然信奉同一神明,但也分为几种支派,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阿克、伊特两派。两派之间素来有所龃龉,而和氏所信奉的正是阿克派。
元朝后期,皇室内讧,天山一带由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一支掌控,察合台的后裔建立了东察合台汗国。后来,东察合台汗国与西域布哈拉汗国交战,战败后,十四岁的东察合台汗国王子赛德被俘虏。赛德王子趁布哈拉大汗西征花剌子模时逃走,流亡十三年,最终于明朝正德九年在喀城打败杜格拉特部首领并取而代之,建立了叶尔羌汗国。长期的流亡生涯中,赛德受到当地影响,也信奉神明,和氏的祖先本是在当地颇有名望的圣者家族,在叶尔羌立国后受到赛德的宠信重用,阿克派也由此而兴,和氏更一度被奉为阿克派之尊。
到了康熙六年,信奉阿克派的尧勒在准噶尔的支持下继任叶尔羌汗,伊特派势力受镇压后流亡阿克苏,扶持尧勒的叔父伊斯为汗,又杀回了叶尔羌,推翻了阿克派的统治;那一代的和氏首领和帕远走西藏,投靠大喇嘛,大喇嘛指示其弟子“护法”噶尔丹攻占叶尔羌,扶持和帕的舅兄都里为新汗,自此,叶尔羌沦为准噶尔的傀儡附庸,而和氏愈发壮大,其族人力压天山南北诸部,成为统合诸部的大部落和部。
然而,在康熙二十九年,策妄阿拉布坦趁噶尔丹兵发喀尔喀部时突袭南疆,与清廷前后夹击,逼死噶尔丹,成为新汗,而依附噶尔丹、盘踞南疆的和氏自然没有被放过,全族被策妄阿拉布坦押解至伊犁囚禁,这一关就是数十年。在这数十年的空当中,原本被阿克派压制的伊特派便再度兴盛,几个原先因信奉伊特派饱而受镇压之苦的部落也趁势崛起,其中最强盛的,便是由寒氏一族统领的寒部。
策妄阿拉布坦继位后,寒部本着“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宗旨,与当时的准噶尔亲厚。
但策妄阿拉布坦死后,准噶尔便有衰落的态势,到了寒提这一代,赶上清廷与准噶尔再度爆发战争,并且出乎天山南北所有人预料的是,清廷竟然出了兆惠这么一员猛将,让准噶尔落得个彻底灭国的下场。
准噶尔灭亡后,和氏兄弟趁乱逃回天山以南的和部故地,寒部首领寒提便有两重担忧,一是清廷因寒部曾与准噶尔交好而找寒部麻烦,二是和氏兄弟和他们代表的派别对寒部秋后算账。
他思来想去,两派之间的斗争已经持续数代,恩恩怨怨十分复杂,不会轻易冰释前嫌,而寒部和周边部落毕竟没有真正在清廷平准时给准噶尔实质性帮助,且清廷也需要在南疆扶持当地部落,就如康熙二十九年噶尔丹兵发喀尔喀部后,喀尔喀部首领之孙策棱被迫流亡,康熙帝将他收养在内廷,后来更是将亲女纯悫公主下嫁于他,便是要策棱成为清廷在漠北的代言人。
为表诚意,寒提决定献上膝下唯一女儿香见公主,仓促之间,也就顾不得女儿已经定亲的事了。
然而,和氏兄弟同样接到了清帝要他们臣服的命令,并且要他们献上部中女子或质子。
和氏兄弟能逃回南疆,说起来还是靠着清廷平定准噶尔,且如今清廷势强,和部却早已衰落,和敦便有臣服之意。但和占却认为,清廷若是不发这旨意来,他们大可以井水不犯河水,可清廷若要他臣服,那便与准噶尔没有本质区别。而且寒部已经有投靠清廷之意,难道要他们和信奉别派的寒部同朝为臣吗?
更何况,和占也心怀侥幸:南疆偏远,又有天山屏障,清军要打,必然是劳师远征,粮草不济,而且这时候,周边最大的威胁准噶尔已经灭亡,不趁此时将寒部等信奉别派的部落彻底镇压,重新夺得南疆霸主的地位,又待何时?
于是当清廷的代表阿敏道来到和部时,和占便将阿敏道骗入城中扣押起来,没多久便将他杀害,接着,聚集部众,兵发寒部。
寒提虽然告知兆惠和部可能有异心,但他主要还是为了让清廷多帮着自己抵御和部才这么说的,毕竟这时候的清廷确实比南疆强大许多,且清军刚刚平了准噶尔,将星云集,兵强马壮,他根本不相信和部敢在这个时候公然造反,挑衅清廷。因此虽然有所防备,却还是在和占的猝然起兵应对不及,节节败退,很快被包围,音讯全部断绝。
香见从知道寒部被围的时候便昏了过去,醒来后又变回了之前饮食懒进的状态。
这回不是她有意绝食,而是因为担忧焦急,什么都吃不下。她整日只是木木地躺在床上盯着床帐,快速地消瘦下去。
容音有空就到宝月楼安慰,可是故土沦陷,家人、族人音讯全无的痛苦,她连想象都无从想象,更遑论替香见排遣。璎珞虽然知道清朝最终赢了这一仗,但她同样知道这一仗死伤惨重,单单八旗亲贵子弟,都有不少折在里头,更不要说那些兵丁和被裹挟进这场战争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