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占领好望角(1 / 1)

光武七年二月,印度洋,赤道无风带以南

庞大的帝国舰队劈开深蓝色的海水,如同一群移动的钢铁山脉,向着西南方向沉默而坚定地航行。旗舰“洪武号”的舰桥上,光武帝王锦繁凭栏远眺,海风拂动他金色的龙纹披风,猎猎作响。他的目光似乎穿透了浩瀚的印度洋,落在了遥远大陆最南端那个岌岌可危的尖角上。

几个月前,德里红堡孔雀御座上那睥睨天下的触感犹在指尖。莫卧尔帝国的庞大遗产,如同熟透的果实,已被他稳稳摘取。王锦华,这位被寄予厚望的皇族兄弟,已带着从本土调拨的精干文臣武将——既有精通律法与财税的能吏,也有深谙印度诸邦事务、擅长怀柔与威慑的宿将——坐镇德里,开始梳理这片刚刚臣服的次大陆。他们的任务繁重:消化莫卧尔帝国的遗产,弹压残余势力,整合归附土邦,建立稳固的统治秩序,同时为帝国西征提供源源不断的兵员和物资。而光武帝的目光,早已越过了次大陆的喧嚣,投向了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在彻底清算荷兰之前,他对其他欧洲列强展现了一种令人捉摸不透的“宽容”。葡萄牙人在孟买的惊恐、法国人在本地治里的谦卑、英国人在加尔各答的焦虑,他都看在眼里。他没有动他们的据点,甚至默许了他们在新秩序下进行有限度的贸易。这一举动,让这些欧洲国家长舒了一口气,紧接着便是争先恐后的谄媚。他们纷纷遣使至德里或通过舰队联络,向光武帝表达最“诚挚”的敬意,献上珍贵的礼物,并迫不及待地与“不识时务”的荷兰划清界限。为荷兰申冤?那简直是自寻死路。保存自身,在东方巨龙新建立的秩序下分得一杯残羹冷炙,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他们极尽巴结之能事,唯恐触怒这位手握毁天灭地力量的年轻帝王。

然而,光武帝的心意从未改变。荷兰,这个曾经的海上马车夫,这个在爪哇海点燃他复仇与征服怒火的旧日霸主,必须被彻底碾碎!清算的时刻到了,而清算的第一刀,就落在荷兰帝国在非洲最重要的基石——开普敦,扼守着东西方海上生命线咽喉的**好望角**!

开普敦:风暴眼中的孤岛

开普敦总督府内,气氛压抑得如同暴风雨前的死寂。扬·范德斯塔尔总督(Governor Jan van der Stael)站在面向桌湾(Table Bay)的窗前,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冰冷的石质窗台。他年约五十,身材高大但已略显佝偻,金发夹杂着灰白,一张典型的荷兰人方脸上刻满了焦虑和深深的疲惫。窗外,桌山(Table Mountain)巨大的平顶被低垂的云雾笼罩,仿佛一块沉重的铅板压在他的心头。

坏消息如同瘟疫般接踵而至。莫卧尔帝国的轰然倒塌,其速度之快、结局之惨烈,彻底击碎了范德斯塔尔心中最后一丝侥幸。庞大的帝国舰队在印度洋上肆无忌惮地游弋,目标直指好望角的情报,更是让整个开普殖民地陷入了末日降临般的恐慌。

“为什么?”范德斯塔尔喃喃自语,声音沙哑,“为什么偏偏是我们?难道仅仅因为荷兰帝国江河日下了吗?”

这个理由,连他自己都无法说服。诚然,荷兰的黄金时代早已远去,海上霸权被英法取代,东印度公司也日薄西山。但自爪哇海那场毁灭性的惨败之后,巴达维亚当局,乃至阿姆斯特丹的十七绅士,对大明帝国几乎是言听计从,战战兢兢,唯恐再起争端。荷兰商船在明军控制的港口都夹着尾巴做人,哪里还敢有半分忤逆?

“至于那个侮辱教皇的借口……”范德斯塔尔嘴角扯出一丝苦涩的冷笑,“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除了被明国宣传机器蒙蔽的本国百姓,这世界上还有谁会相信这种鬼话?这分明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他想不明白,大明皇帝那深不可测的意志里,究竟藏着对荷兰怎样刻骨的仇恨。爪哇海的旧怨?似乎不足以支撑如此赶尽杀绝的决心。地缘战略?拔掉荷兰这颗钉子确实能彻底掌控好望角,但其他欧洲列强同样在此有利益,为何只针对荷兰?

虽然想破头也想不通其中关窍,但冰冷的现实如同浊湾的海水般拍打着他的理智:明国的舰队正在逼近,开普敦就是下一个科伦坡!抵抗是徒劳的,结局早已注定。范德斯塔尔比任何人都清楚双方实力的鸿沟。科伦坡坚固的棱堡在明军毁天灭地的炮火下支撑了多久?答案令人绝望。

“但是……”范德斯塔尔猛地攥紧了拳头,指节发白,“不抵抗便投降?像德里那些软骨头贵族一样匍匐在征服者的脚下?不!这太丢人了!这侮辱了尼德兰的旗帜,侮辱了‘海上乞丐’(Sea Beggars)先辈的勇气!即使注定失败,也要让明国人知道,荷兰的军人,有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骨气!”

**磐石之堡:扼守风暴角的双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