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铁翼凌空·帝国新翼(1 / 1)
大明东飞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巍然矗立于山东省临清市东郊广袤的平原之上。这片由永昌帝时代便划拨的土地,早已从最初的试验场,演变为一座融合了传统工坊严谨与现代格物探索精神的庞大工业城。高耸的厂房、笔直的试飞跑道、以及不断进出的载重马车和早期蒸汽卡车,无不彰显着这里是大明帝国飞向蓝天的摇篮。
自永昌帝高瞻远瞩,力排众议投入巨资开启“凌云计划”以来,大明的航空之路已走过近二十个春秋。最初的步履蹒跚,集中在对螺旋桨动力飞行器的探索上,尤其是结构相对简单的直升机,经历了无数次坠毁、修改、再试验的循环。木制骨架蒙上帆布或轻木薄板的机身,配合着轰鸣作响的活塞发动机和巨大的木质螺旋桨,那些早期升空的“铁蜻蜓”虽然笨拙且航程有限,却为帝国积累了宝贵的空气动力学知识、飞行控制经验和一支初具规模的飞行员、工程师队伍。
然而,永昌帝的目光从未局限于螺旋桨的涡流。在直升机技术趋于成熟,开始应用于军事侦察、短途运输之时,他便敏锐地指出:“螺旋桨有其极限,欲达更高、更快、更远,非喷气之力不可为!”于是,在永昌三十五年,一项更为宏大且艰难的“天火计划”在东飞公司秘密启动——研发喷气式飞机。这一计划,由时任东飞公司总工程师、后来升任董事长的吴云亲自主持。
吴云,年近五旬,是永昌朝重臣、原大明钢铁总公司总经理吴大用之子。他自幼受其父熏陶,对机械、格物充满狂热,后又远赴欧陆留学,系统学习了最新的力学、热学和材料学知识。他身上既有传统工匠的务实坚韧,又有新派学人的开拓精神。他深知,喷气式飞机的核心,在于那颗能喷涌出炽热气流的心脏——喷气发动机!
**“心”之炼狱:涡喷引擎的诞生**
研发之初,最大的拦路虎便是这“天火之心”。当时的理论已较为清晰:利用压气机将空气压缩,与燃料混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燃气,再通过涡轮膨胀驱动压气机自身,最后高速喷出产生反作用推力。但理论化为实物,每一步都如同在刀尖上跳舞。
**材料关:** 燃烧室和涡轮叶片需要承受近千度的高温!当时大明最好的耐热钢,在持续高温下也会迅速软化、变形、甚至烧蚀。吴云带领材料团队,几乎住在了汉阳特种钢铁厂的实验室里。他们尝试了无数种合金配方,调整铬、镍、钼、钨的比例,优化冶炼工艺(真空熔炼),探索陶瓷涂层技术。一次次冶炼,一次次高温测试,一次次失败。记录失败的笔记堆满了几个大箱子。最艰难时,团队近乎绝望,是吴云嘶哑着嗓子喊出的“想想永昌爷的期望!想想我们大明龙旗插遍寰宇的未来!”稳住了军心。最终,一种代号“炎龙-7”的镍基高温合金在无数次迭代后诞生,其耐高温性能和抗蠕变强度达到了初步要求,虽然寿命仍不理想,但足以支撑试验。
**设计关:** 如何让空气顺畅地流过压气机叶片?如何确保燃烧稳定充分?如何让涡轮高效地提取能量驱动压气机?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循,全靠计算、模拟(简陋的风洞和水流模拟)和一次次试错。早期的压气机效率低下,常常发生“喘振”——气流在叶片间剧烈震荡,导致发动机剧烈抖动甚至熄火。燃烧室的设计更是难题,要么燃烧不完全冒黑烟,功率不足;要么局部过热烧穿。吴云和设计团队夜以继日地分析数据,修改叶片角度、形状,优化燃烧室流道和喷嘴布局。图纸画了又改,改了又撕,办公室的灯火常常彻夜不熄。
**制造关:** 精密的涡轮叶片、复杂的压气机叶轮,对机械加工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叶片的形状必须高度一致,表面光洁度要求极高。现有的机床精度难以满足。吴云不得不亲自协调,从帝国最精密的钟表制造厂和火炮膛线加工部门借调顶尖工匠,并联合傅启光次辅管辖的江南制造总局,共同攻关高精度铣床和磨床。每一个核心部件的诞生,都凝聚着大明顶尖工匠的智慧和汗水,以及无数次报废带来的巨大成本压力。
**试验关:** 每一次发动机地面试车,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心理压力。震耳欲聋的嘶吼声仿佛远古巨兽的咆哮,测试台架在巨大的推力下颤抖。高温、高压、高速旋转的部件随时可能因微小的瑕疵而崩解,碎片如同致命的炮弹。吴云总是站在离试车台最近的控制室,透过厚厚的观察窗,紧盯着仪表盘上跳跃的转速、温度、压力数据,额头上布满细密的汗珠。失败是常态:叶片断裂、轴承烧毁、油路泄露、甚至整台发动机爆燃起火……每一次失败都意味着巨大的损失和数月的返工。沮丧的气氛弥漫时,吴云会默默拿起烧毁的零件,带领团队彻夜分析残骸,寻找失效的根源。支撑他们的,唯有那“让铁鸟真正翱翔九天”的执着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