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7章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2 / 2)

“低头!”他忽然对老段提醒。

老段照着做,但还是好奇的发出一声“嗯”。

“九点钟有个狗仔,当初就他拍到我和潪哥吃饭的照片,然后就说我婚变的;你要不想见着你我疑似性取向出问题的新闻,就尽量背对着人。”

“这么夸张?”

“就这么夸张!”陈燔冲着人眨眨眼。

老段忽然失笑:“我差点上你的当!”

“哎,我就考验下你的心理素质嘛......”李桉筹备了个大的,现场也拉了个大的,不提前培养下默契,到时候怎么统一步调?

“正好饭点,走走走,我请你吃台北美食!”

......

台湾美食当然不只有卤肉饭和牛肉面。岛国遗风、眷村烟火气、闽客风味与本土特产的精华,曾有无数令人垂涎的经典美食诞生于此。

改革开放后,这股风味浪潮涌入大陆,从泡面先驱到永和大王、正新鸡排等连锁品牌,一度引领风潮。

不过发展到今天,地小民寡资源一般的缺点暴露,真拿得出手的反而不多了。

今日的台湾餐饮,本土特色不再独占鳌头——夜市中飘起肉夹馍的香气,街头涌现螺蛳粉的酸辣,呷哺呷哺与酸菜鱼店铺林立,反倒映照出大陆美食的反向输入。眷村古早味如豆浆油条,虽被文艺小店复刻,却难掩整体产业的平淡之势。

电影产业的轨迹,恰似餐饮业的镜像,只是衰退的更早。

前文说过,台湾电影市场曾经一度控制香港片方,也算某种程度的高光时刻了。

但多数人不知道的是,人家本土电影业,祖上也是曾经阔过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弯湾年产电影数量据说一度超过200部,产业规模位居全球第三!

之后又有侯孝贤等人以文艺片开拓冲锋,为华语电影在国际上赢得一席之地

可惜盛景短暂,八十年代中期资本南迁香港,政策放宽进口片限制后,好莱坞巨兽又开始长驱直入,本土制作近乎窒息。至1996年,年产片量骤降至不足20部,2001年更萎缩至区区1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