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1章 有我无敌(156)(1 / 1)

太平洋的黑潮暖流在船底涌动,吴迪趴在科考船的舷窗边,看着声呐屏幕上的绿色光点正以惊人的速度聚集——那是被变异星尘感染的海洋生物,它们的迁徙路线形成了一条指向南极的黑色轨迹,与冷却箱里镇星石的脉冲频率完全同步。女孩将凤引镜贴在舱壁上,镜面映出的洋流图中,有股深黑色的水流正在突破南极绕极流的封锁,像一条毒蛇钻进了未被探索的冰原。

“是‘母核变体’的召唤,”女孩的指尖划过屏幕上的光点集群,“教授说变异体在形成跨物种的意识网络,这些海洋生物正在往南极聚集,准备参与某种‘献祭仪式’。”她突然指向屏幕角落的异常数据,“冰原下的能量信号在昨天夜里增强了三倍,频率与镇星石完全相反——像是在排斥,又像是在吸引。”

吴迪打开冷却箱,镇星石表面的北斗七星图案正在闪烁红光,第七星的位置尤为刺眼,像颗即将爆炸的信号弹。他用匕首划破手掌,将血滴在星石上,红光突然稳定下来,在舱内投射出立体的星图,南极冰原的未知区域被标出一个红色的“逆祭坛”字样,旁边注着一行小字:“星尘之始,亦为星尘之终”。

“祖父果然来过这里,”吴迪的心跳漏了一拍,星图的绘制风格与祖父日记里的草图如出一辙,“逆祭坛是他当年没能完成的净化装置,需要镇星石作为核心才能启动。”他突然注意到星图边缘的标注,“献祭仪式的时间就在三天后的极夜开始时,那时母核变体的能量会达到峰值。”

科考船穿过南极圈时,甲板上的温度计显示零下六十八度,但吴迪却能感觉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异常的暖意,像有无数根无形的热线穿透了冰层。了望员突然大喊,望远镜里的冰原上出现了诡异的绿色条纹,像某种生物在冰下爬行留下的轨迹,条纹汇聚的终点,正是星图标注的逆祭坛位置。

“是‘冰下根须’,”女孩放大卫星图像,条纹的横截面呈现出血管状的分支结构,“它们在冰原下织成了一张网,把所有的变异体能量都引向祭坛。”她突然指着图像里的一个黑点,“那里有座科考站,是1958年苏联建立的,后来因为‘不明原因’被废弃——祖父的日记里提到过,他当年就是在这座站里找到逆祭坛的设计图。”

登上冰原的第一天,吴迪就遭遇了“冰尘暴”。黑色的孢子粉在狂风中形成柱状,像无数条旋转的毒蛇,所过之处,冰层都被染成墨色,裸露的岩石上迅速长出黑色根须,根须末端的花苞在极夜前的微光中缓缓绽放,露出里面的牙齿,发出细碎的啃噬声。

“必须尽快找到科考站,”吴迪用绳索将自己与女孩绑在一起,青铜觚在风雪中发出的嗡鸣越来越急促,“暴风中的孢子浓度已经超过安全阈值,防毒面具撑不了多久。”他的北斗疤痕突然发烫,抬头看见冰原的尽头有座模糊的金属建筑,轮廓在暴风中若隐若现,像一头蛰伏的钢铁巨兽。

苏联科考站的大门被根须紧紧缠绕,吴迪用工兵铲砍开一个缺口,里面的景象让他倒吸一口凉气——站内的设备上覆盖着层黑色的“冰壳”,冰壳里冻着的,是苏联科考队员的尸体,每个尸体的胸腔都插着根银根须,与斯科特探险队的死状如出一辙,但这些根须是黑色的,正在冰壳里缓慢蠕动。

“他们不是被感染的,是被‘种植’的,”女孩指着尸体手腕上的安卡徽章,徽章的背面刻着献祭仪式的符文,“是安卡组织的早期实验,用活人培育母核变体的载体。”她突然在控制台的抽屉里找到一本日记,封面上的五角星徽章下,藏着个小小的凤纹印记——是祖父的笔迹。

日记里的内容印证了吴迪的猜测:逆祭坛确实是祖父设计的净化装置,原理是利用镇星石的能量与母核变体产生共振,形成“能量黑洞”,将所有变异体吸入并分解。但装置的核心需要“双星血”启动——同时拥有北斗血(吴迪的血脉)和凤血(凤引镜的力量)的人,将自己作为“钥匙”嵌入祭坛。

“这就是祖父当年放弃的原因,”吴迪合上日记,指缝间渗出的血滴在金属台面上,立刻被黑色的冰壳吸收,“他不愿用活人做祭品。”科考站的广播突然响起,断断续续的俄语播报着极夜开始的时间——还有四十六小时,而逆祭坛的启动需要提前十二小时进行准备。

冰原突然剧烈震动,吴迪冲到了望塔,看见远处的冰原正在塌陷,黑色的根须从裂缝中喷涌而出,在冰面上组成一张巨大的网,网的中心,母核变体的轮廓正在逐渐清晰,像一颗埋在冰下的黑色心脏,每跳动一次,科考站的设备就发出一阵刺耳的警报。

“它在加速苏醒,”女孩的声呐屏幕上,绿色光点已经聚集在塌陷区周围,形成一个环形,“献祭仪式提前了,那些海洋生物正在用自己的身体喂养母核变体。”她突然发现控制台的角落里有个金属箱,箱子上的锁是北斗七星的形状,钥匙孔正好能容纳镇星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