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2章 质子(完)(2 / 2)

“另设匠作院,广招天下能工巧匠,凡改良农具、织机、舟车,确有实效者,赏百金,授官身!”

“陛下!”李福激动得几乎要跪下:

“此……此乃开万世太平之基啊!奴婢……奴婢……”

华清摆了摆手,目光再次投向远方,声音低沉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孤要的是仓廪实、衣食足。”

“让百姓的腰包鼓起来,让他们的力气有地方使,有东西换。这才是真正的根基。”

一年后,郢都郊外,河西村。

老农陈石头蹲在自家田埂上,粗糙的手指捻着几粒沉甸甸、金灿灿的谷穗,咧着嘴,露出仅剩的几颗黄牙。

他脚下的土地,曾经是贫瘠的坡地,去年官府派人来丈量登记,按新法只收了很轻的税。

更让他做梦都想不到的是,那条只在老辈人口中听说过的富民渠,竟真的修到了村口。

清清的渠水汩汩流淌,浸润着曾经干裂的土地。

官府带给他的新式曲辕犁和一头壮实的耕牛,让春耕变得前所未有的轻松。

地里的麦子、粟米长势喜人,眼瞅着就能收上往年两倍的粮食。

儿子陈大壮在万货集支了个小摊,卖婆娘织的土布和编的竹器,听说生意不错。

每次回来都带点盐巴、针线,甚至还有一小块给孙子解馋的麦芽糖。

“活水啊……真是活水啊!”

陈石头喃喃自语,浑浊的老眼里竟有些湿润。

他抬头望向远处正在热火朝天修建新水渠的工地,那里不再是愁眉苦脸的役夫,而是领着实实在在工钱、干劲十足的乡亲们。

监工的官吏也不再是凶神恶煞,反而时常询问大家有什么难处。

郢都,万货集。

人声鼎沸,摩肩接踵。

空气中混杂着新漆木器的清香、刚出炉面点的麦香、牲畜皮毛的气味以及各种南北货的独特味道。

这里没有高门大店的森严壁垒,更多的是用竹竿、油布支起的简易摊位,或是推着独轮车、挑着担子沿街叫卖的货郎。

渔女阿月守着自己的鱼摊,面前木盆里是今早刚从洛水打上来的鲜鱼,活蹦乱跳。

她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样,把最好的鱼贱卖给垄断鱼市的“鱼霸”,忍受层层盘剥。

在这里,她可以自己定价,直接卖给城里的主顾。

旁边卖陶罐的老李头,正唾沫横飞地向一个行商展示他儿子在“匠作院”学来的新式轮制法做出的薄胎陶碗。

轻巧又结实,价格公道,引得不少人围观。

集市一角,围着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