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5章 藏在保温桶里的34年秘密(1 / 1)
窗外的阳光白得晃眼,空调冷气嘶嘶地吹着,也压不住办公室里弥漫的闷热和键盘敲击的枯燥声响。我正在核对月度报表,隔壁工位的陈姐椅子一滑,凑到我旁边,压低的嗓音里满是按捺不住的惊奇:“哎,田颖,你听说了没?行政部的李姐,她家儿媳妇!”
我手指停在键盘上,疑惑地侧过头看她。陈姐的眼睛亮得吓人,仿佛攥住了什么了不得的秘闻。
“就昨天周末!”陈姐的语速快得像爆豆子,“人家儿媳妇在婆婆家,居然睡到上午十点多!窗帘拉得严严实实,愣是睡到太阳晒屁股才起来!啧啧啧,这年头,在婆婆跟前还敢这么放松自在的媳妇,可真是个稀罕物件儿了!”
我一时无语,这也能算新闻?陈姐却自顾自地继续她的转播,绘声绘色。
“你猜李姐怎么着?人家老太太,轻手轻脚,把热腾腾的早饭——小米粥、煮鸡蛋、小菜,一样不少,直接给温在了锅里保温!临出门买菜前,还特意在冰箱门上贴了张纸条,那字写得,工工整整的:‘小雅,早饭在锅里温着,睡醒了记得吃,我和你爸去市场转转。’”
陈姐的手在空中比划着那张虚拟的纸条,仿佛那纸条承载着某种颠覆她认知的魔力。
“我的天爷!”陈姐夸张地拍了下我的桌子,引得邻座几个人侧目,“这还不算最绝的!下午三四点钟的光景,李姐和她老伴提着菜篮子回来了。儿媳妇小雅才刚起,在客厅揉着眼睛呢,头发还乱糟糟的。李姐呢?脸上一点不耐烦都没有,看见人就笑,还问‘饿坏了吧?锅里的粥还温着吗?要不要妈再给你热点别的?’”
陈姐模仿着李姐那温和的语调,随即又换上自己难以置信的表情:“我的亲娘啊,田颖,你说说,这是婆婆?这简直是活菩萨转世吧?谁家婆婆能这么伺候儿媳妇睡懒觉?反正我那婆婆,我早上七点没把早饭端上桌,脸就能拉到地上!”
我听着,脑海里却不由自主勾勒出那个画面:安静的周末早晨,阳光被厚重的窗帘隔绝在外,房间里是安稳的沉睡气息。厨房里,锅灶干净,只有保温档的指示灯在安静地亮着,热气和饭香被温柔地锁在里面。一张小小的纸条贴在冰箱上,像一个微小却坚实的承诺。这寻常人家的烟火气里,竟真有种让人心头发暖的力量。
“李姐自己说的,”陈姐的声音把我拉回现实,她脸上的表情终于从猎奇变成了某种带着敬服的感慨,“那天闲聊,她说起这个,我们几个都惊了。她倒好,笑眯眯的,特别平常地说:‘这有啥嘛,年轻人工作累,周末睡个懒觉天经地义。饭留锅里,醒来热热就能吃,又不费我什么事。34年了,我也没跟我婆婆红过脸吵过架,祖祖孙孙,我们家的婆婆呀,都这样。’”
34年没红过脸?一个屋檐下生活几十年,锅勺碰锅沿的日子怎么可能没有一丝摩擦?这平静得近乎完美的表象之下,难道真的没有丝毫暗流涌动?一丝不易察觉的疑惑,像投入深湖的小石子,在我心底悄然荡开。那34年的岁月,真的只沉淀下脉脉温情?还是有别的什么,被时间巧妙地包裹、掩埋,最终化作了这看似圆满的“都这样”?
几天后,公司组织去郊区一个采摘园搞团建。夏末的果园里,葡萄藤蔓缠绕,挂满了沉甸甸、紫得发亮的果实,空气里弥漫着浓郁到化不开的甜香和草木被阳光烘烤的气息。同事们散在藤架下,边摘边笑闹。
我拎着篮子,不经意踱到一片略显稀疏的藤架下。一抬眼,看见了李姐。她正踮着脚,小心地用剪刀剪下一串颗粒饱满的葡萄,背影认真又专注。旁边站着她的儿媳妇小雅,同样拿着篮子和小剪刀,安静地陪着。阳光透过叶隙,在她们身上洒下晃动的光斑。
“妈,您慢点,”小雅的声音很轻,带着点担忧,“您腰不好,别踮太高,我来剪上面那几串吧。”
李姐闻声侧过头,脸上立刻绽开那种我已在陈姐描述里熟悉的温和笑容:“没事没事,这点高度还成。你看这串多好,向阳的,肯定甜,给你爸带回去下酒。”她小心地把葡萄放进小雅拎着的篮子里,动作轻柔得像对待什么珍宝。
“嗯,肯定甜。”小雅笑着点头,目光落在李姐鬓角被汗水微微濡湿的几丝白发上,眼神柔软,“妈,先去那边阴凉地歇会儿吧,喝口水。这儿剩的不多了,我来弄就行。”
李姐拍拍手上的灰,没再坚持,顺从地被小雅半扶着胳膊,走向旁边搭着遮阳棚的石桌椅。那背影,一老一少,靠得很近,彼此支撑着,在斑驳的光影里显得分外和谐。小雅扶着婆婆的手,那动作里透出的熟稔和习惯,绝非一朝一夕能养成。我默默看着,心里那点关于“34年没红脸”是真是假的嘀咕,似乎被眼前这自然流淌的温情冲淡了一些。或许,真有这样的福气?真有这样代代相传的婆媳缘分?
团建结束,部门聚餐。几杯酒下肚,气氛更加热络。有人半是羡慕半是玩笑地提起李姐家儿媳妇睡懒觉婆婆留饭的“美谈”,夸李姐是“神仙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