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三章 三辈子吧(2 / 2)

当爹的靠一把子力气在小淮河做挑夫,当娘的靠洗洗涮涮缝缝补补赚钱补贴家用。

这样的孩子家里虽然说不上富足,但那点笔墨钱和饭费还拿得起。

他们只是爹娘没空照看,而且都不认识字自己也带不了。

另外一半的一半是单亲,家里或是有爹或是有娘,更抽不出时间来照看。

剩下那一半的一半,没有爹也没有娘。

不管是多光明的地方,都会有些生活见不得光,不是见不到,是见不得。

小淮河里的姑娘们一茬一茬的换,虽没有大宁良家,可别国别处来的姑娘,最终又能怎么落脚生活?

有些姑娘怀了孩子不想打了去,生下来后才发现自己根本带不了。

命好些的孩子能送出去,到清白普通的人家里生活。

有些孩子送都送不出去,于是只能丢。

小淮河后边那个看起来残破但总是会收拾干净的大院子里,曾经有一位姓连的先生在。

别人不要的孩子他要,别人丢掉的孩子他捡。

遇到命苦的爹娘都走了的孩子,他收留。

最多时候连先生的那个大院子里有三十多个孩子,后来有些孩子成年就离开了。

他们带着连先生给的命和连先生给的学识走向天下,多数人都选择离开长安。

不知道是为什么,可大部分人都这么选。

后来连先生死了。

那年才十六岁的小谢先生扛起了这座破房,成了这些孩子心房的顶梁柱。

那天,大院门口来了一个身穿黑色锦衣的年轻人。

高挑,强壮,看起来干干净净,眼睛里都散发着一种像是阳光一样能暖人心的色彩。

他和小谢先生聊了聊,然后就走了。

当时孩子们并不觉得那天有什么特殊,连小谢先生都不觉得那天之后会有什么变故。

直到有一天那个穿黑色锦衣的年轻人又来了,还带来了一些人。

这些人看起来长相不一样,但好像都有一种很相似的气质。

小谢先生没出过远门,没见过世面,但他能看出来,这些人都当过兵。

那天,来的人都像是接受将军检阅一样。

一字排开站在院子里,他们都把胸脯挺的高高的,站的直直的,每个人都好像比上战场还要紧张。

因为他们要等待挑选,确切的说是等待被挑选。

没有爹娘的孩子在那天得到了一个选择的机会,是留下来和大家一起生活还是给自己挑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