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关中大旱,粮食减产(2 / 2)

这一刻,他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只有彼此的世界中,忘却了时间,忘却了纷扰。

夜色渐深,他们的缠绵也愈发激烈。

张无忌的每一次触碰都让王月敏心潮澎湃,仿佛回到了那个年少轻狂的时代。

他们在彼此的爱意中沉沦,享受着这份难得的静谧与温馨。

当晨曦初露时分,两人依旧紧紧相拥在一起。

这一夜的缠绵仿佛将他们之间的情感升华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他们深情地望着彼此,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与憧憬。

此刻的坤宁宫仿佛也沐浴在了这份爱意之中,宫墙内外都弥漫着幸福与温馨的气息。

这一夜对于他们来说注定是难忘的,它不仅仅是一场身体的缠绵更是一次心灵的交融。

第二天,张无忌早早地起床,穿好龙袍去上朝。

张无忌步入金銮殿,龙袍加身,威严自生,晨光透过雕花窗棂,为他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

群臣跪拜,山呼万岁,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响,震得殿顶的琉璃瓦似乎都在微微颤动。

众人平身,张无忌目光扫过群臣,最终落在了一袭青衫、面容肃穆的李善长身上。

李善长,这位跟随他多年的老臣,此刻正手持奏章,神色凝重,似乎有要事禀报。

“陛下,微臣有本启奏。”

李善长的声音沉稳而有力,穿透了殿内的喧嚣。

张无忌微微颔首,示意李善长上前。

李善长步至御阶前,双手呈上奏章:“陛下,关中地区近来遭遇大旱,粮食大幅减产,百姓生活困苦,流离失所者众多,微臣恳请陛下速作决断,以解民困。”

张无忌接过奏章,细细阅读,眉头逐渐紧锁。

奏章中描述的灾情远比李善长口中的更为严重,关中作为大明的重要粮仓,一旦粮食减产,将对整个国家的稳定产生巨大影响。

他放下奏章,目光再次扫过群臣:“诸位爱卿,对于此事,有何良策?”

群臣面面相觑,一时之间,竟无人应答。

张无忌心中暗自叹息,他知道,这并非群臣不愿为,而是此事确实棘手,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更大的动荡。

这时,李善长再次开口:“陛下,微臣以为,当务之急,一是调集粮食赈灾,二是组织百姓开渠引水,抗旱自救。

同时,微臣还建议,陛下能亲自前往关中,慰问百姓,以安民心。”

张无忌闻言,心中暗自点头,李善长的建议中肯且实用,既有眼前的应急之策,又有长远的规划。

他站起身,目光坚定:“李卿所言极是,朕即刻下令,从江南等地调集粮食,运往关中。

同时,着工部组织工匠,协助百姓开渠引水。

至于朕亲往关中一事,也势在必行,朕要亲自看看百姓的疾苦,听听他们的心声。”

群臣闻言,纷纷跪拜,高呼陛下圣明。张无忌挥手示意众人平身,心中却是一片沉重。

这一去,必然艰难重重,但他更清楚,作为一国之君,他必须承担起这份责任,为了百姓,为了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