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与老金上路踏勘(1 / 1)

清晨的薄雾笼罩着襄松桥北头的一片有两排芦席棚的工地,江春生和老金推着自行车站在南边桥头新老桥墩的结合处,他们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迅速凝结又消散。

三月初的临江,冬意未尽,春寒料峭,桥下流动的龙江港河水泛着冷光,静静地流淌。

可能是发现了站在桥头的江春生和老金,襄松桥改造加宽项目负责人老刘,从桥北走了过来,“老金,小江,你们俩一大早的跑到这里来,不去我那里坐坐,站在这里看什么?”他的语气热情而又好奇。

“刘队长!”江春生客气的点头打招呼。

老金则是笑着回应:“我和小江来看看红星渔场这段路的情况。——老刘啊!昨晚没有见你回家嘛?现在你这桥上桥墩和大梁都在养护,现场也没有太多事要忙,怎么?不会是被你家老婆子赶出来不敢回家了吧?”

“你这老家伙还敢说我,前天晚上都被你老太婆骂的没有气、没有屁的。”老刘反唇相讥,得意的看着老金。

“我那是不跟她计较。给你做邻居算是倒了八辈子霉了,她天天在家听你的老婆子数落你,也跟着学坏了。难怪三字经都说昔孟母要择邻处的。”老金回敬道。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斗着嘴,江春生在一旁忍不住笑了起来。老刘拍了拍江春生的肩膀,“小江啊,这207国道改造加宽可是大工程。你父亲是我们的大领导,有什么好的精神,你可得提前给我们透露透露。”

“嘿嘿!会的会的!我爸经常在家里说,您和金队长是我们段的老前辈,经验丰富,叫我一定要好好向两位领导多学学呢。”江春生不露痕迹的转移话题方向。

老刘听了江春生的话,笑得合不拢嘴,“哈哈哈,你这小子嘴真甜。不过你父亲说得对,修桥铺路这事儿,光有理论远远不够,实践经验太重要了。”

老金也跟着点头,“没错,小江,你多跟我们学学,尽早能独当一面。”

“哎!老金啊,你没有其它事,我就自己去忙了。昨天指挥部挂牌成立,把我这项目纳入了指挥部的第一个分部分项工程,今天下午就要把相关材料报到指挥部去。昨天我和景康义搞了大半夜资料,还没有搞完呢。”老刘说罢转身准备回工棚去。

“哎~等等,等等。”老金叫住了老刘,“你刚才说什么?襄松桥项目纳入了指挥部的第一个分部分项工程?头炮被你给放了?——我还准备打头炮呢!”

“头炮已经跟你不相干了,你就在我后面吃水泥灰吧!”老刘得意的说着转身朝桥北走去。

“这家伙!我们走吧。”老金说着,调转车头。

江春生推着自行车紧紧跟在老金的身后,沿着318和207国道的合并路往东,向县酒厂方向走去。

“小江啊,咱们脚下这五公里东线,得分三段‘啃’呢。”老金一边推着自行车缓缓步行,一边用粗糙的手指向空中比划着,“这头一段,从松江市那头分界点开始,到前面县酒厂大门口,也就是318和207国道的分叉口,长度约三公里。这段早就跟县城融为一体了,两边有不少工厂和店铺,去松江的公交车天天跑,热闹的很,拆迁量应该比较大,但工作难度不算大。

江春生默默点头,回想曾经骑车走过的这个路段,靠酒厂这头的一公里,路边除了有密集的低矮厂房、冒着黑烟的小烟囱、还有那些挤挤挨挨、招牌歪斜的杂货铺、小饭馆。空气里弥漫着煤烟、机油和廉价食物混杂的气味 。而靠松江市那边的两公里,南边是一条小河,北边多是林木和菜地,房屋和店面较少,而且店面集中的地方都离现在的马路边至少都有十米以上的距离,门口堆放的都是经营的材料。道路拓宽的难度的确不算大。

“第二段,”老金的声音把江春生的思绪拉回,“喏,过了酒厂大门,一直到咱们刚才出发的襄松桥,就这眼前这段,大概1.5公里。你看,两边是啥?”

江春生的眼前视野开阔,道路两旁,没有一栋房屋,全是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水塘,在铅灰色的天幕下泛着幽冷的光。有几个水塘,水边枯黄的芦苇在风中无力地摇曳,水中立着一片枯萎的荷叶梗,水面上飘着枯枝败叶。空气里有股浓重的水腥气和若有若无的鱼腥味 ,这里静得出奇,只有风吹过空旷水面的呜咽声,偶尔有几声水鸟单调的鸣叫。

“红星渔场的地界。”老金语气笃定,“全是鱼塘!咱们要拓路,这四车道加上人行道,路面宽度接近24米,这两边的鱼塘,少说也得被填掉一半!而且一级公路的控制红线,每边还要出去20米。这些鱼塘基本上就都得填平了。”

“第三段呢?”江春生追问,目光却被脚下路面与水塘水面那几乎齐平的高度差牢牢吸引。这景象让他心头一紧。

“第三段最短,”老金下巴朝身后襄松桥方向抬了抬,“就桥头到207跟318两条国道的‘丁’字路口那一段,长度约800米。除了县种子公司,剩下的都是些小门面和住家户,高矮不一,乱糟糟的。”他话锋一转,也注意到了江春生的视线,“怎么,看出门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