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大事成了(2 / 2)

“所以这次我对李担当这位年轻的学子十分欣赏,因为他似乎有超前的眼光,用推理就看出了这一点。老实说,如果给我十年时间,我应该也能看到这个问题,但在现在我几乎没有关注过这种情况。窃以为,这就是学者的作用,是社会学学者对国家的贡献。”

在文章最后,老侯终于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状况。

“笔者对这个政策虽然没有理论探讨,但也本能地感觉到不太妥当,于是,为了平衡这个政策,笔者从原单位辞职了,因为我的妻子生了二胎,但我现在觉得很光荣。”

赵海生也不再计较老侯宣传中夹带私货的问题了,只要能在报纸上造成舆论,让大家都思考这个问题,那就够了。

老侯的文章一篇接一篇的发表,很快就引起了很多人注意。

关键是这个问题其实大家都想发表议论。因为每个人几乎都能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都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粮食口的人自然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看法。

“人口增加,肯定会对粮食有更高的要求。咱们这些年来粮食刚刚实现了大丰收,大家都能吃饱了。但是可不要刚吃饱,就想别的。告诉你们,如果这个政策不受限制,每年很可能会新增上千万人口。上千万人口啊!即使每人每年只吃两百斤粮食,也需要20亿斤粮食,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当然,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粮食也许还可以从其他方面来解决。因为我自己其实是支持这个政策的,不过是不是能够慢慢来呢?那样的话,我们粮食口的人,压力会小一点。”

除了直接的粮食供应,最有发言权的经济学者,反而吵成了一团。

“以前我们有一个误区,以为增加人口会拖累经济发展速度。但实际上,经济发展的最大推手就是消费,人口增加了,消费也会随之增加,到时候我们的经济发展得会更快。因为我们需要更多的儿童衣服,需要更多的粮食,需要更多的房子。作为经济学者,我必须指出这一点。”

当然也有保守派马上跳出来反对。

“说增加人口会刺激经济发展,这实在是在偷换概念。因为从长远来看,从总体来看,确实刺激了经济发展。但是一切东西都有一个总量的,一旦超了量,那就是灾难。大家想一想,一旦我们的粮食不够吃,国际上也买不到,那我们会怎么办?”

“大家说我保守也好,什么都好,我都无所谓。但是这个最基本的生存问题,我必须提出来。”

报纸上讨论得越来越热闹,尤其好多人提到了电视上看到的穆洋的婚礼。于是赵海生捐款2000万,搞的数学模型这件事就被提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