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名士应聘(2 / 2)

储存裁剪好的纸张。

油墨。

大量合金铅字和相关的用具。

还有几十个报社的编辑。

报纸的发行量节节攀高,各个版块也需要越来越专业化。

比如之前的民生版,道听途说就行。

现在要做的越来越细致和专业化,消息要力求是一手消息,要快,更要准确。

这样才能保持报纸的权威性,维持住地位。

虽然现在还没人模范贾芸办报,但这是迟早的事。

权贵,官绅,大商人,他们也要有自己的发声渠道。

特别是发现报纸可以左右舆论之后,一定会有人砸钱办报。

但只要书局日报维持一定的高度,仿办的除非另辟蹊径,否则就很难成功。

贾芸要做的就是夯实根基,确立高度。

新招的编辑,功名上并无要求,但其实标准提高了。

普通的读书人甚至秀才,没有什么才华,写不出好文章的基本上很难入选了。

书局这边就是伙计招待,对方写了履历介绍,贾芸看一眼就知道其人底蕴如何了。

字迹,功名,自我介绍的用笔,都能看的出才华如何。

史玉瓒不愧是名士,短短百字不到,贾芸一看就知不凡。

此时更叫贾芸惊奇的是袁枚。

小小孩童,明显的灵慧过人,双目之中满是灵气。

宾主坐下之后,有打杂伙计送上茶水。

贾芸待史玉瓒喝了口茶之后才笑道:“史相公,这位小友是?”

“这是我的徒弟袁枚袁子才。”

“哈哈,袁小友好。”

袁枚从进入书局就一直处于震惊状态,这时他才恍然大悟似的一拱手,小脸微红,还礼道:“贾东主好。”

贾芸笑吟吟看着袁枚,心情大好。

捡到宝了。

老实说,明亡之后,出了曹公这个小说家,千古第一。

还有写鬼故事的蒲松龄,也是奇人。

写词的一个纳兰性德。

写诗的,明末清初的吴梅村等人不算,基本上没有几个清朝诗人值得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