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窥探天颜(2 / 2)
说难听些,若不是贾芸,他们有机会在这样的场合抛头露面,刷存在感?
贾芸大步入内。
步履不停。
匆匆向前。
这是礼仪。
之前已经有小黄门教导过了。
只有有体面的老臣和重臣,才有资格缓慢行走。
所谓“入殿不趋”。
至于“剑履上殿”,目前只有赵国公田铎有这个体面。
还有“赞拜不名”。
但“录尚书事”,“拜大将军”,“如萧何故事”,这些殊荣,大周自开国以来并无人获得。
哪怕是当年的四王,还有贾源,贾演两位老国公。
急趋向前,俯首躬身,下拜。
整套流程,一丝不苟。
“卿且起。”
金台上方,传来皇帝的声音。
还好,中气颇足,带有金石之音,很明显是严肃刚毅的性格。
贾芸依言起身。
仍是垂首,但眼角余光,还是能看到天子。
这也算大胆了。
很多中下层的官员,朝会多次,要么太远,要么不敢抬头。
天子什么模样都不知道。
崇祯末年到南明弘光初,有着名的假太子案。
有南逃少年,说是太子朱慈烺。
结果见过太子的官员寥寥无几。
当年的东宫讲学官员,要么没有南下,要么死了,居然找不到能证明的。
崇祯帝不至于此。
但要说官员不认识万历,更不稀奇。
万历御极几十年,除了开头的十几年,其后三十年几乎没召过朝会,没见过大臣。
别说普通官员,就算内阁大学士,见皇帝的次数一巴掌都数的过来。
成化帝也是一样。
很少召见官员,内阁大学士多年不见皇帝,成化帝偶尔召见,御前奏对时几个大学士都汗出如浆,诺诺不能言。
最后君臣相顾无言,场面极其尴尬。
首辅大学士万安只能高呼万岁,然后退出。
得了个“万岁阁老”的浑名。
明朝皇帝也真是有意思,朱元璋是古今第一勤政,朱棣是武将型皇帝,整个就是闲不住。
到了明英宗之后,从成化帝开始,世宗也不开朝会,穆宗号称后宫小蜜蜂,万历缩在内宫不见人,光宗刚继位就夜御十女,把自己搞死了。
天启木匠达人,崇祯正常点,但本身的能力不足,同时也是积重难返了。
大周算是汲取了教训。
大朝会一年几次,常朝除了少数节庆假日外也是天天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