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大开眼界(2 / 2)
驴车拉的就更少了。
别忘了,两轮车不光是两轮和一体车身,没有独立车架和转向装备,同时轮子也是木制轮。
工艺很差,承载能力极弱。
又不是后世的大车,就算两轮也有转向装备,还有橡胶车胎。
车身上到处都是钢铁制的零部件。
这时代哪有?
所以几百斤载重才是正常状态。
一车拉七千斤,简直是奇迹。
而且还不止如此……
原地转向之后,马车直接驶入一处准备好的烂泥坑内。
只上了几个人,轻松把没到车轮一半的马车推了出来。
然后是攀高,堆成的半坡地也是轻松行驶而过。
四周一阵哗然。
议论声此起彼伏。
贾芸也是满意。
其实他是有些哄骗众人。
以运力来算,这马车六千来斤就是极限,七千多斤走不远的。
另外如果需要长途跋涉,六马拉车才是常态。
而且沿途要有换马的驿传站点。
当年拿破仑打俄罗斯,六十万大军用了十几万匹军马。
并且有成编制的辎重营。
其中就有重型马车的编制。
当时也没有使用橡胶轮胎,一八三四年才有硫化技术,大规模使用橡胶轮胎。
一八八八年,出现充气内胎。
运输能力更进一步增长。
在拿破仑时代还是老式车轮,但辎重营的重型马车标准运输重量是六千五百磅,也超过了六千斤。
马则是用六马,并且在沿途备大量军马站。
就算如此,最终拿破仑还是败给了气候和后勤。
他的六十万大军所剩无几,十几万匹军马更是损失殆尽。
贾芸的马车在技术上还超过了拿皇时代,毕竟有后世更好的经验手段。
但有些东西是没有办法的。
比如橡胶轮胎,他现在又到不了美洲。
没有橡胶轮胎,马车最多六千来斤,而且要用六马。
但肯定没有四马拉七千斤这么震撼。
还是小小的取了巧。
增大了戏剧性的效果。
待马车停下时,四周掌声若雷鸣。
所有人都觉得不虚此行,开大眼界了。
贾芸这时又站在人前,满脸笑容的道:“贾记车行的这等大型马车,拉货多,走的快,在此之前,很多河流不至之处,大宗货物转运相当困难。这也是造成了对各地生产力的桎梏,货物和人员交流,信息交流都大为不便。本人的书局的书籍,还有报纸,困于京师和附近几个州府,主要还是因为运输不畅。就算南下有运河,时间又太慢,动辄要几个月时间,拿到报纸的人看到的还是去年秋天的新闻,这成何体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