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史前环境(2 / 2)

人口越多的地方,木柴越是供不应求,山自然就越来越秃。

这点从清时的很多老照片中都可以看出来。

照片前方是人像,而背后只要有山,往往都是光秃秃一片。

清时还有一点,就是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导致耕地面积不够用,于是大量山林被烧毁夷平作为耕地使用。

其实植被破坏的问题,并不是在清时才显现出来的,而是自唐时就已经初现。

唐朝吏部尚书唐临的《冥报记》里面有一句话提到“山东少数木,松柏尤稀。”

那时候也就是没有照片留下来,否则只要人多的地方,也都是光秃秃的山。

不然很多风景诗,就不会自被贬谪的人手下写出来。

人多的地方连棵齐整树都没有,何来的风景?只有那些地广人稀,鸟不拉屎的旮旯地,才会有无限好风光。

唐时就已经开始出现的环境问题,到了北宋时期,就更加严重了。

宋自960年建朝起,初期人口为3000万左右,等到宋徽宗时期,人口来到了一亿大关。

短短的一百多年而已,人口就增长了七千多万。

南方一些耕地面积稀少的地区,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推广梯田种植,山田悉恳,进一步带来了环境的恶化。

关中、华北各地的森林减少之后,带来的最直观影响,就是黄河的泥沙量增加,水灾泛滥,只北宋160年间,就决溢八十余次。

《东坡志林》记载“昔之汴水,清澈见底,今则浊流淤塞。”

汴水就是连接黄河与淮河的南北交通大动脉。

黄河,一直以来虽然被人类亲切的称为母亲河,但这位母亲,可不是后世被赋予了母职惩罚,一味捧杀架在道德高地上下不来的母亲。

而是生于祂,死于祂,拥有混沌而恐怖的生育力量。

掌握着生死大权,至高无上权利的,雷霆雨露,皆为圣恩的大母神。

后世有许多关于黄河泛滥的地狱笑话,比如什么小鄂豫洗澡,母亲肘击中华五千年,两岸人声啼不中。

后来的人们看完地狱笑话可以敲一敲木鱼一笑而过,但当时身处其中的人们,就躺在真正的地狱中。

寒枝不觉得史前谈环境保护是什么过于遥远的事,因为各种新技术的出现,势必会带来比前世更加高速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是和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的。

也许这个时候,就可以在人们的心中,播下一颗爱护环境的种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