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浮生杂事多(2 / 2)
“娘,我去姐姐那里看小侄子。”
“滑头!又溜出去躲着!你躲得过初一,还能躲得过十五?!”
陈吉发撇下母亲飞也似的跑了,留下赵氏一个人跳脚,旁边的陈友富不做声,只躺在摇椅上闷着头抽旱烟。
陈吉发到了黄江海家里,姐姐如今已经出了月子,在园中溜娃。
刚出生时皱巴巴的肉团子已经长成个奶胖的娃娃,很爱笑,陈吉发逗弄了一会,才交给姐姐,同黄江海聊了些生意上的事情。
谈起这个,他立刻觉得思路清晰,再也不烦了。
“姐夫如今生意大了,接触南来北往的粮商也多,还请帮忙留意几样种子,听说沿海的番鬼手里有,叫什么玉米、马铃薯、红薯的……”
陈吉发只能用后世的作物名,并不清楚这些东西在大明末年的名字,于是又对黄江海笔画了下形状。怕姐夫如今赚钱忙了不记得,又补充了几句。
“若是见着,一定要拿下来,多花些银子无所谓。只要有这几种番邦的粮食,咱们的米粮行,便可以彻底站起来,靠江夏县的产量,养武昌一府都问题不大。”
“能有如此高产?”黄江海有些咋舌。
“是了。这些粮食好生长,不择地,到处都可以种。有了它们,我便可以开发出更多粮食加工的机械,到时候,一亩地产两三千斤粮食不在话下。”
这愿景让黄江海瞪大了眼睛。可知道,如今的上好水浇地,一亩产小麦黍子不过三四百斤,交过皇粮地租,农民手中不剩几个。但若是两三千斤,那便截然不同,真的是一县之地,便可养一府百姓!
“真有如此神谷?可既然如此,沿海一带为何没有推广?”
“这些粮食都是粗粮。”陈吉发解释道,“人食之不易消化,不顶饿。不过,那是不会加工导致的。小弟此前看过几本奇书,远西人将这些谷物中的精华萃取出来,制成淀粉、粉丝,又或者炸成薯饼、玉米花,都十分可口。”
黄江海听了,知道自己的妻弟这是在向自己推销那些粮种的好处。想到这些东西不仅是江夏县闻所未闻,若真是成了,怕是整个湖广的市场都会是自己的,前景广阔,于是心中的热切便停不下来。
“甚好!我明日便托东面来的客商打听番邦粮种的事情,你且放心!”
“如此便谢过姐夫了。”陈吉发笑道,“若是姐夫有余力,现在倒不如试着用绿豆做做粉丝。”
粉丝在中国至少已经有1400年历史。北魏贾思勰所着《齐民要术》中记载了粉英的作法,宋代陈叟达着《本心斋疏食谱》中写道:“碾破绿珠,撒成银缕”,形象的描述了绿豆粉丝的作法。在这个年代,南北各地都有粉丝出产,山东招远更是已经形成规模。但这个时代的粉丝多是绿豆粉丝,制作成本并不低廉,折合银子大概需要近七钱银子百斤,加上运费和中间商的差价,送到粮店零售差不多得有一分五到两分银一斤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