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蓬勃发展(2 / 2)
此刻,在马家铁匠作坊的后院,一座简易土高炉前,马千里正兴奋的指挥一帮小伙伴忙前忙后,见陈吉发进来,立刻上前来打招呼。
“陈公子,您可算回来了。上次您设计的这蓄热室果真好用,时间大大缩短不说,看这铁水的颜色,沉渣明显更加彻底,这是好铁!”
“别高兴太早。”陈吉发笑道,有系统做优化设计,加入一些十八世纪早期的技术,还是很容易的,“现在的内衬材料还不行,耐不得高温,残渣肯定还是有很多的。”
“比旁的铁料要好多了。若是用淋口法做钢,小的觉着和苏钢应该也差不多了。”
“试试吧。若是真的有用,倒是有了新的进项。不过规模暂时别太大,君子无罪,怀璧自罪。”
马千里摸了摸脑袋,傻笑道:“公子大才,不过,财不露白的道理小的还是懂的。”
两人说着话,曹氏就左看看右瞧瞧。正聊着天,炉子那边有人高喊:
“开炉了,出铁了!”
只见橙红色的铁水缓缓从炉底涌出,在模具里汇集成块,稍后有工人用长铁锨将半凝固的铁块勾出,众人合力锻打成型。
“这样一炉可以日产铁料三千斤。”马千里的话里带着兴奋,“一年百万斤的好铁!”
日产一吨半的高炉,放在钢铁时代,连当试验炉都算小了,但在这个时代,规模已经能算是中等了。
就这个炉子,矿石的供应就很成问题了,每天三吨多的铁矿石,放在后世也就是一台农用车的载重量,在崇祯七年,就要用马车从金口码头运进来,需要雇二十名车夫往返三回。
好铁一斤三分银子,但矿石、木炭、人工成本也要一分五以上,加上运费,一斤约赚一分银子,每日的毛利润也就三十两银上下,再把苛捐杂税除去,一日进账十二、三两左右,算是不少的收入了。
陈吉发知道,就这个时代的冶炼和运输水平,大规模钢铁产业,还是要在产铁产煤地区才有账算。马铁匠这里,主要是试水所用,顺便培养一下技术工人。
“这铁的质量凑合能用,但还有改进的空间。过两日再给你张图纸,咱们再改一个炉子出来,质量应该还能再提升一点。”
“好好,你说咋办都行。”
马千里搓着手,这可是吃饭的手艺,陈吉发愿意拿出来,他当然高兴学到手。
“前段听说你们在大冶准备承包矿山,做的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