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他不在以后(2 / 2)
于是,众人便将孝懿文皇后常青儿的棺椁从陵寝中请出,一起运往应天的孝陵。整个工程,耗资巨大,所需的人力物力皆是令人咋舌。但是无论是朝中的大臣,还是皇室,都没有人反对。哪怕是一向心直口快,刚正不阿的于谦于少保也罕见的沉默。因为朱标为这个国家,为众多子民做了太多太多了,他最后的愿望,不过是想跟朱元璋夫妇葬在一起,他们哪里能反对呢。
这支送葬的队伍,足足行走了一个多月。但是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会有百姓身着孝服跪迎在两旁。老百姓们也都流着泪说,这是皇上的恩典呐,哪怕他老人家已经去了,但是仍愿意再见一见他的子民们。
朱雄英红着眼,也发了愣。
“父皇,这是不是您给儿子上的最后一课呢,让我知道了,这百姓心中有本账,永远记得谁对他们好。放心吧父皇,我大明的皇上,永远不可轻负百姓。”
一个月后,朱雄英登基,年号为广仁。封长子朱文培为太子。
而李尽忠,也将朱标最后的遗物献给了朱雄英。那是一口匣子,里面装载了朱标留给朱雄英的所有建议,规划和指导,甚至还有对未来的预测。
十数年后,朱雄英封燕王朱瞻基长子朱祁镇为征南将军,带着五千精兵去往岭南一带剿匪平乱。但是征南将军朱祁镇由于不通兵法,轻敌冒进,结果导致五千精兵损失惨重,自己也被叛军杀害。朱雄英深表惋惜,然后将朱瞻基次子朱祁镇封为燕王世子。
这是朱标给他留下的最后一件事,因为有些账,总需要有人还。
朱雄英在任期间,靠着父亲定下的政策,广施仁政,也积累了不少的口碑。百姓们都将这几十年,称为孝仁盛世。大明的经济水平,科技水平都远远地超过了其他国家,甚至产生了工业化的雏形。对外的开疆拓土也是迟早的事情。朱雄英也增设众议阁,招收各阶层代表议政论政,广开言路。但是他知道,自己是一个守成的君主,不适合扩张,而大明现在最需要的还是安定繁荣的发展,至于未来的开疆拓土,扩张之举,还是交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吧,自己只要为他们打好坚实的基础即可。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着。
而朱标的名字,却并没有被人所忘记,孝文朝走过来的人,都会满怀崇敬地说起他,他们永远都会记得,有一位皇帝,赶走了蒙古人,结束了战乱建立大明。而他的儿子,让大明的每一个人都吃得起饭,生活富足。一举一动无比仁慈,处处都为了百姓着想。他在位的三十年,大明的人口数量狂增,而且收入也是激增,人人都觉得幸福,并且还将大明周边的版图扩大,将东瀛高丽等国收为属国,年年进贡。他的名字,已经被刻在了历史上,与唐宗宋祖一较高下。
他就是大明太宗文皇帝,孝文皇帝,朱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