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一家人朝相同目标努力(2 / 2)
“先吃点东西歇一歇,讼师就在隔壁房间,等会儿带你们见人。今夜一晚,明日一天,咱们好好听他安排。”
徐浩正是周爹在镇上代写诉状书铺找来的讼师。
代写书铺受县衙监管严格,里面的代书人亦是通过考试选拔,他们合法撰写诉状谋生,周爹来此处找寻讼师属于正经途径。
不过讼师一职不利当权者治民管理,始终不能上台面,其作为受限颇多,其中一条便是严禁对簿公堂,不可与事主一同上堂。
三堂会审,郑则和阿勇最终要自己面对。
讼师只能在开堂前帮助避开问话陷阱,找出文书漏洞,教事主如何回答审问。
徐浩正在隔壁已经把郑则带来的所有文书,及修路换取收笋干收购契约仔细看完。
周爹带着吃完饭的四人前来见面。
这位讼师倒与郑则想象中的文人相符,中年汉子面上洁净无须,着棉布青灰色长衫,神态无讨好之色,眼神清正淡然。
听闻郑则说起县衙派人去村里问话,徐浩正看向面色各异的几人,“说便说了,私下提问回答已经无法改变,紧要是后日上堂,堂上威严更盛,说错话能当场定罪。”
“这次的修路案,目的合理,文书齐全,村民支持,审核通过几率很大。”听到这里最先高兴的是阿勇村长,他忍不住伸手拍拍郑则肩膀。
徐浩正继续说:“不过修路事关众多,即便有人出钱修建,县衙监督责任并非一方涵盖,所以才有三堂会审。”
要想预判三位大人会问什么话,如何回答,就必须先了解他们的职责所在。
县太爷是主审,能不能修、通不通过,最终是由他拍案决定。
县丞负责修路工程,会询问修路石料、人力、钱款等问题。
典史负责治安防治,会询问村民意愿、矛盾冲突规避问题。
修路皆因收购笋干发起,郑则便想到签订的契约:“修路换取的笋干收购权契约,是否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樵歌沟三人也看向这位讼师。
徐浩正点头,他从一堆纸张里找出契约,说:“上面虽写'出钱修路换笋干独家收购权',但回答千万不可提起这些字眼,回答过于露骨,会被扣上'盘剥乡民'的帽子。”
“县令极有可能发难,确认你的修路动机......”
修路案在后日早上开堂审理。今晚徐浩正与几人一同详细分析案子,且写下三位大人可能发难询问的问题,作出回答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