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百草堂之枇杷(1 / 1)
暮春的丰县,空气里还飘着晚樱的甜香,百草堂的门帘被风掀起一角,露出里头忙碌的身影。王宁正低头用竹刀细细刮着枇杷叶背面的绒毛,指尖沾着深绿的汁液,鼻尖萦绕着叶片清苦的气息。
“哥,张婶家的娃又咳得厉害了,她说上次的枇杷叶水喝着管用,让再抓两副。”妹妹王雪端着刚晒好的金银花进来,竹簸箕里的碎花簌簌作响。她眼尖,瞅见王宁手边堆着的枇杷叶,“这叶儿选得真好,纹路都透着劲儿。”
王宁头也没抬:“得挑那三五年的老叶,绒毛密的,药效才足。新叶太嫩,寒气重,反而伤胃。”他将刮净绒毛的叶片码齐,扔进砂锅,添了麦冬和川贝,文火慢慢煨着。药香混着窗外枇杷树的甜气,在屋里漫开。
正说着,门“吱呀”一声被撞开,一个粗哑的嗓门闯进来:“王大夫,救命!”是村里的李二柱,抱着个满脸通红的娃,额头上全是汗。“这小子从昨儿起就咳,嗓子里跟有痰堵着似的,夜里直哭,怕是肺里烧起来了!”
王宁放下竹刀,伸手探了探孩子的额头,又翻看眼睑,眉头微蹙:“舌苔黄腻,是肺热。去,把灶上煨着的枇杷叶汤端来,加两勺蜂蜜。”他转身从药柜里抓出桑白皮、黄芩,用戥子称得精准,“这药煎服,一日三次,喝完再用枇杷叶煮水泡脚,去去火气。”
李二柱连连道谢,抱着孩子匆匆离去。王雪看着药柜上“百草堂”的匾额,轻声道:“哥,街口孙玉国的‘济世堂’又在说咱们坏话了,说你用枇杷叶治咳嗽是糊弄人。”
王宁握着药杵的手顿了顿,眼底闪过一丝冷意。那孙玉国原是县城药铺的伙计,不知从哪儿学了些皮毛,便在丰县开了铺子,专靠低价劣质药材抢生意。前几日更当众宣称,枇杷叶不过是路边野草,哪能治病,引得不少村民动摇。
“让他说去。”王宁将药包好,声音平静,“去年张大爷肺燥咳得直不起身,吃了他三副‘神药’不见好,最后还是靠枇杷叶配麦冬熬汤缓过来的。药效在那儿,不是他嘴皮子能抹掉的。”
话音未落,门外传来脚步声,妻子张娜提着竹篮进来,篮里是刚从后园摘的枇杷果,黄澄澄的像小灯笼。“隔壁林婉儿姑娘让我给你带句话,说她爷爷的老咳嗽又犯了,问你晚上有空去看看不?”
王宁点头:“记得提醒我带些枇杷花过去。林老爷子是风寒入肺,枇杷花性温,比叶更合适。”他拿起一颗枇杷,剥开薄皮,果肉晶莹,递了一半给张娜,“这果子也给林姑娘捎些,润肺生津,对她常熬夜看书的毛病好。”
张娜接过,忽然想起什么:“对了,药材商人钱多多下午会来,说有批新采的枇杷根,问你要不要。”
“枇杷根?”王宁眼睛亮了亮,“去年治赵三叔的关节痛,就缺这味药引。告诉他,只要品相好,价钱好说。”
正说着,门外传来嗤笑声。孙玉国摇着扇子站在门口,身后跟着歪眉斜眼的刘二狗。“王宁啊王宁,就靠几片破叶子、几个野果子撑门面?我这儿新进了西洋止咳水,一滴就见效,你那土法子该扔了。”
王宁放下手中的活计,淡淡道:“孙掌柜,枇杷叶入药,早在《名医别录》里就有记载,能清肺降气。你那西洋药水,治标不治本,还伤脾胃,敢给三岁以下的娃娃用吗?”
孙玉国脸色一僵,刘二狗跳出来喊道:“你少蒙人!前天郑钦文家的娃吃了你的药,反倒吐了,不是你药材有问题是什么?”
“郑娃是胃寒,我早说过枇杷叶性微寒,得配生姜调和,是他娘嫌麻烦没加。”王宁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围观村民耳中,“不信,咱们现在就去郑家用脉案说话。”
孙玉国被噎得说不出话,狠狠瞪了王宁一眼,甩袖而去。村民们见状,纷纷围上来抓药,都说还是百草堂的药材扎实,王大夫的方子靠谱。
日头西斜时,王宁背着药箱往林婉儿家走,路过自家枇杷树,看见几个孩子在树下捡掉落的果子,笑得欢畅。他想起刚学医时,师父说的话:“药材无高低,用得对了,一片叶子也是灵丹。”
晚风拂过,枇杷叶沙沙作响,像是在应和着什么。王宁握紧药箱,知道这小小的枇杷,不仅要治好乡亲们的病,还要在这丰县,撑起一股实实在在的正气。而孙玉国的刁难,不过是这漫漫长路上,第一阵需要驱散的邪风罢了。
清晨的露水还挂在百草堂的门楣上,王宁正蹲在阶前分拣钱多多送来的枇杷根。这些根须粗壮,外皮呈黄棕色,断面木部黄白色,带着淡淡的苦味,正是入药的上佳品相。他用手摩挲着根上的环纹,满意地点头:“钱老板这次的货确实地道。”
钱多多揣着手站在一旁,脸上堆着笑:“王大夫放心,这都是从闽地深山挖来的老根,十年以上的树龄,治风湿痹痛最是管用。前阵子铜山县的张药师还托我寻呢,我想着你这儿先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