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运10(1 / 2)

第二天肖爱国等到下海。

他要见一个非常重要的大神。

“马老,您好。”

“我知道你。”

“你对我们国家的好几个行业促进极大。”

和肖爱国交谈的人叫马风山,是新中国第一代大中型飞机总设计师和技术开拓者。

1952 年,马风山提前毕业投身航空工业,30 岁时出任轰 6 飞机主管设计师,后又担任运 8 飞机技术总负责人。

1970 年,他全面领导新中国第一型大型客机运石的设计,经过十年攻关,实现了中国大型客机的集群性、体系性关键技术突破,使中国客机研制进入喷气时代。

1984 年,马风山担任编委会主任,组织编制了中国第一部民用飞机适航标准。

他为种花家航空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1986 年被批准为有国家级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2019 年被授予 “最美奋斗者” 荣誉称号。

可以说没他,种花家的大飞机会落后世界30年。

可惜他是被沈途打败了。或说是整个种花家打败了(真实历史)。

沈途当时是……(省略1000字,否则过不了审核)

“您老研究的大飞机,我是极为佩服的。”

马风山苦笑道:“现在不但生产线被拆了,连零件都被破坏掉了。”

“他们觉得国外的东西好。”

“可我们运10是和他们同时上马的。”

“我们比他们先进。”

“但我们却被他们打败了。”

种花家希望通过与麦道合作实现 “以市场换技术(汽车、相纸等等无一成功)”,但实际情况是,麦道公司仅向种花家转让了组装生产技术,核心技术如飞机设计、先进材料研发、关键零部件制造等并未转移。

种花家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却只获得了低附加值的组装能力,无法建立完整的航空产业链。

而且麦道公司进入种花家市场,利用其品牌和技术优势,迅速占据了种花家民航客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

种花家国内航空公司更倾向于购买国外成熟的飞机(百度百科之前说是沈某收了800万美元,故意不采购国产飞机。现在的百度百科已经改了),导致国产飞机市场空间被挤压,产业发展受到抑制。

“马老,我有一个想法。”

“我在巴西收购一家航空公司。”

“你吸收国外的技术。”

“来研发我们国家的大飞机。”

“为我们国家培养人才。”

“我之前收购了平果电脑,半导体,都是用收购国外的公司。”

“吸收技术之后,再来发展我们国家的相关行业。”

“这台式机、半导体、软件,现在都已经是世界领先了。”

““我知道。”

“你的这模式非常可行。”

“但是,,,

“既然种花家的民航不采购我们的大飞机。

“我们就在国外卖!”

“而且我有钱,”

“非常有钱。”

“你们运10当时仅差3000万人民币就下马了。”

“我可以拿一百倍来研发。”

“我不信在技术和资金堆积下,花20年时间还做不成这件事。”

“整个团队你来做负责人,招什么人,你来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