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局部快速修补技术(2 / 2)

“李博士,你为什么选择钢铁冶金这个专业?”沈良好奇地问。

李雯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我父亲是老钢铁工人,从十六岁就在钢厂干活。我小时候经常听他说,咱们中国的钢铁工业太落后了,好多关键技术都被外国人卡着脖子。”

“所以你就决定学这个专业?”

“对。”李雯点点头,“我想用自己的知识改变这种局面,让中国的钢铁工业真正强大起来。”

沈良心中一动,这个想法和他穿越前的理想完全一致。

“那你呢?”李雯反问道,“以你的技术水平,完全可以去更轻松的岗位,为什么要选择这种充满挑战的工作?”

沈良望着窗外的夜色,缓缓说道:“可能是使命感吧。我总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为国家的工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两人聊着聊着,话题就转到了技术问题上。李雯拿出刚才讨论的特种钢冶炼方案,继续和沈良探讨细节。

“你这个温控系统设计得很巧妙,”李雯指着图纸说,“但我觉得还有改进的空间。”

“哦?你有什么想法?”

“我们可以引入反馈控制的概念,”李雯在纸上画了几个圆圈,“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炉温变化,然后自动调节加热功率。”

沈良眼前一亮。他虽然知道未来的自动化控制技术,但在1980年要实现这种精密控制确实需要很多创新思路。

“这个想法很好,但关键是传感器的精度和耐高温性能。”沈良说。

“我在科学院的实验室里见过一些新型的热电偶传感器,精度比现在常用的要高很多。”李雯兴奋地说,“如果能应用到工业生产中...”

两人越聊越投机,完全忘记了时间。直到列车员过来提醒该熄灯休息了,他们才意识到已经聊了三个多小时。

第二天上午,火车抵达鞍山站。

一下车,沈良就感受到了这座重工业城市特有的氛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钢铁味道,远处的高炉冒着白烟,到处都是忙碌的工人。

鞍钢的一位副总工程师老张亲自来接站,脸上写满了焦虑。

“沈工程师,李博士,你们总算来了!”老张握着沈良的手,“现在情况很紧急,二号高炉已经停产两天了,每天的损失都是天文数字。”

车子驶入鞍钢厂区,沈良透过车窗看到了那座出事的高炉。巨大的钢铁结构体矗立在那里,但明显能看出炉体中部有一块区域被临时围挡遮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