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该是时候动用一些特殊手段了(2 / 2)

他们不仅要看设备运行,还要查阅所有技术资料,甚至连零部件的采购记录都不放过。

“你们这台连铸机的设计图纸在哪里?”一个年轻的技术员问道。

沈良尴尬地笑了笑:“我们主要是根据经验和实验数据进行改进,正式图纸还在完善中。”

年轻技术员皱起眉头:“没有正式图纸,怎么保证工艺一致性?”

这正是沈良最头疼的问题。他脑子里有完整的技术方案,但要把这些转化为标准化的图纸和工艺文件,工作量巨大。

“我们会尽快补齐相关文档。”沈良只能这么说。

更麻烦的是材料供应问题。

“这种特殊耐火材料,全国只有两家厂能生产,而且需要提前半年订货。”李处长指着结晶器说道,“如果要批量生产连铸机,材料供应就是个大问题。”

沈良默默记下这些问题。看来,技术突破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面还有无数坑等着他。

第四天,李处长召集所有人开会。

“经过我们的评估,”李处长清了清嗓子,“这台连铸机的技术水平确实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距离产业化还有相当距离。”

沈良心中一沉,果然如他所料。

“具体问题我们已经整理成册。”李处长拿出一份厚厚的报告,“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设计标准化、材料供应链和质量控制体系。”

陈志华忍不住问道:“那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

“部里的意思是,成立专门的连铸技术产业化小组,由沈良同志担任组长。”李处长看向沈良,“小组将得到部里的全力支持,包括资金、人员和政策。”

沈良愣了一下。这是要把他调到北京去?

“不过,”李处长话锋一转,“小组暂时设在这里,等技术完全成熟后再考虑迁移。”

松了一口气的同时,沈良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部里的支持是好事,但同时也意味着更高的期望和更严格的考核。

散会后,李明华悄悄凑到沈良身边:“老沈,这下咱们真成国家队了。”

“国家队好啊,有钱有人有政策。”陈志华在一旁羡慕地说道。

沈良却没有他们那么乐观。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当天下午,厂长老张紧急召见沈良。

“小沈啊,”老张脸上写满了复杂,“这次真是给咱们厂争了大光彩。”

“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沈良谦虚地说道。

“别谦虚了。”老张摆摆手,“部里已经下了正式文件,成立连铸技术产业化小组,你是组长。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