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高仙芝封常清之死(1 / 2)
封常清三日之内损失六万大军并且丢了洛阳,随后封常清带着几百残兵败将逃到了陕郡。
封常清到了陕郡以后对高仙芝说:“常清连日血战,贼锋不可当。且潼关无兵,若贼豕突入关,则长安危矣。陕不可守,不如引兵先据潼关以拒之。”
高仙芝听取了封常清的建议然后带着大军退往潼关据守。
李隆基听了监门将军边令诚的汇报大怒遂下旨斩高仙芝和封常清。
对于封常清和高仙芝的死一般都认为是李隆基的昏庸和宦官边令诚的谗言,今天我们就剥开历史的外衣。
首先封常清这个人对于河北叛军的轻敌就已经犯了兵家大忌。
伟人说过你可以在战略上藐视敌人,但是你必须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封常清一直在安西同西域小国作战,他认为河北唐军和西域小国一样不堪一击。
到了洛阳以后封常清不是据洛阳城池和武牢关的城池同叛军对峙,而是十分自大在泗水镇同河北唐军展开战阵对决,只一个回合封常清军阵就被河北唐军具装骑兵打散。
战败后封常清不吸取教训,收集溃兵不是回洛阳据守,而是继续同河北唐军打阵地战,在对抗安禄山叛军时五战五败,直接将六万大军消耗殆尽,整场战役根本就没有攻城战。
洛阳作为东都城池高大坚固,粮草充足,府库之中各种武器、甲胄、器械就是再少也比张巡守的睢阳县城多吧?虽然他手里有六万新兵,但是唐朝百姓可不是后世老实巴交的顺民,随便拉出来都是战士,基本都有从军经历,缺的只不过是战阵配合熟练程度,就是六万头猪站在洛阳城头让河北唐军杀,也不可能不到三天时间杀完吧?
洛阳失守封常清战术上的失误难辞其咎。
封常清在洛阳战败逃到陕郡,但是李隆基并没有杀他,而是削爵罢官免了他的职务,让他在高仙芝军中戴罪立功。
可是封常清到了这个时候还不消停,为了逃避责任就向高仙芝说河北唐军如何如何厉害,让高仙芝丢弃陕郡退守潼关,高仙芝手下可是朔方、河西、陇右的边军,不是你所谓的乌合之众,你让高仙芝逃跑居心何在?甚至还向李隆基连上三次奏章说河北唐军厉害,这意思就是说不是我弱是敌人太强,陛下不应该惩罚我。
后来李隆基杀他的罪名就是封常清动摇军心。
在放弃陕郡这件事上高仙芝被封常清一顿恐吓,于是就下令全军撤退,并且在撤兵这件事上和边令诚产生了冲突,边令诚的意思是死守陕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