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又找到什么扑街的路子了?!(1 / 2)
很快,许家村外出务工交流群里,都在谈论着三天后开始重新修建许家村大桥的事情,以及姜达这会儿需要招聘一些瓦工、小工帮忙建设养鸡场的事情。
所以,许多人这才意识到,姜达来村里投资很有可能长期对村民们有一些利益。
具体是哪些人能享受在家门口打工挣钱,就要看缘分了。
因此,许多人吃过午饭之后就往村委会赶去。
然而,让他们郁闷的是,姜达并没有在现场,招工的是许康一家三口:
他爸妈负责跟村民们唠嗑,许康负责登记 —— 只要他爸妈同意的,许康就登记下来,等过几天养殖场开工的时候,这些人就可以去干活了。
光是要建设宿舍、鸡舍、厨房、茅厕,搭建顶棚、围栏,修缮一些道路,砍伐整理一些土地杂草之类的活,就要好长一段时间。
可以这么说,从建设到投入使用,最少需要十来个人忙两个星期左右,这还不算上搭建单轨运输机器的工程量。
瓦工的工资在家门口的话,两百多一天,小工一百多。
如果是夫妻工,一天就能挣三百多块钱,一周就是两千多。
这个收入可比从外面挣的钱来得实在,而且赚钱周期快。
许富有夫妇显然早就算明白了这笔账,所以招的工人全都是跟他们关系好一点的。
而那些前几天跟许康一家硬杠对骂,尤其是跟郝桂琴吵架的那些人家,就没这么好运了。
他们也有人舔着脸去询问是否可以让自己去干活,然而得到的要么就是冷眼相向,要么就是郝桂琴直接甩一个臭脸:
“当初前几天干嘛去了?我们家大侄子姜达一来就给村里人制造就业机会,实打实的发钱,你们不是说许达好吗?
不是跟许达对付我们家吗?现在好了,你们看看许达给你们带来啥了?搞笑!”
好一通丑恶的嘴脸,让那些没有拿到干活名额的村民们,气得鼻子都歪,骂骂咧咧的走了。
不过,郝桂琴的话倒也不无道理,因此大半天的时间下来,许多村民们都对许达颇有怨言。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许富贵夫妇的耳朵里,接着又很快就传到了许达的耳朵里。
许达对此置若罔闻 —— 没办法,他太了解村里的那些 “尿性” 了:风吹墙头两边倒的人,并不值得自己珍惜,只有少部分邻居值得自己珍惜,比如陆萍、陆美兰、刘半仙等等……
许达并不是什么大善人。
自古哪个大善人有什么善终?他们只会觉得你做得不够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