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声东击西,运筹虚虚实实(1 / 2)

庞统所说的疏漏之处,实际上王通也意识到了。

严格来说,这不是谋略上的疏漏。

而是曹操插手了。

据黑冰阁最新传来的消息,荀谌在离开袁熙之后,便去许昌投靠了曹操,而荀谌投靠曹操之后,献给曹操第一条计策,就是散布“王通威胁论”。

即:派出大量“校事府”的情报人员,在冀州和青州到处散布王通欲攻冀州、青州的流言,夸大王通对冀州、青州的威胁。

与此同时,又派能言善辩的皇甫郦,前往游说袁谭、袁熙、袁尚,让他们意识到王通的强大,劝他们三兄弟暂停内斗,共同对付来自王通的威胁。

袁氏三子之间虽有仇恨,但是,在曹操散布的“王通威胁论”的影响下,相互之间也都缩手缩脚,不敢放手施为。

那么,对王通来说。

要在袁氏三子心中消除“王通威胁论”的影响,唯一的办法就是去跟别的势力作战。

将大量兵力投放到别的战场,使袁氏三子感觉不到王通的威胁。唯有这样,他们才会打生打死,放手施为,并因此而结下更深更多、更无法谅解的仇恨。

这就是庞统的想法。

而庞统能想到这一点,足可见得他在大战略方面的能力一点都不差。

……

随后,王通找来荀攸、贾诩、蔡邕、田丰等人,一起商讨庞统的提议。众人都觉得很有道理。

但是,在究竟是征伐草原胡人还是征伐辽东公孙度的问题上,众人又有一些小小的分歧。

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草原民族对王通的态度问题。

自从王通战胜袁绍之后,北方草原的乌桓首领蹋顿、东部鲜卑首领素利,中部鲜卑首领柯比能,又都再次悔悟,纷纷给王通送来礼物表示歉意,表现得比孙子还乖。

但是,他们的态度其实是不稳定的。

在王通刚从公孙瓒手中接过幽州时,幽州北边草原这三大势力都曾向王通进贡示好。然而,当袁绍兵分三路进攻王通时,蹋顿、素利、柯比能又都蠢蠢欲动,并派出使者与田楷合谋,试图协助袁绍夹击王通夺取幽州。

再后来,王通当机立断,派张绣夜入上谷郡,斩杀田楷,活捉胡人使者和袁绍的使者,才一举稳住了幽州局势,使北边胡人受到震慑,不敢轻动。

然后,等王通得胜返回晋阳后,蹋顿、素利、柯比能等三人,又都派出使者,带了战马牛羊过来朝贡,表现得比玄孙子还乖。

其二,辽东的情况非常复杂。

这个时候的东北地区,胡人的势力还是很大的,高句丽占据了大部分地区,人口多达150多万;夫余人的势力也不小,人口多达80多万,其它大大小小的胡人族群还有十几个。

而辽东的汉族人口不到50万,还大部分是逃难到辽东来的。在董卓专权期间,公孙度因与徐荣是老乡,受徐荣举荐,被董卓派到辽东,东征西讨,数年之间,将这些胡人势力全部打服,纷纷向公孙度称臣。

所以,对王通来说,要征伐辽东,实际上要面对的是公孙度与胡人的联盟,他们联合起来的实力,其实是非常强大的。

……

会议开始之后,荀攸首先站出来发言道:“幽州北边的乌桓和鲜卑,暂时不敢南下,而公孙度雄据辽东,久则必为大患。因此,属下建议主公兴兵攻打公孙度。”

这是从长远战略考虑。

确实很有道理。

王通点了点头,看向田丰。

田丰见状,上前一步,大声说道:“属下觉得不妥。辽东汉人百姓,数年前受尽胡人杀戮欺凌。公孙度入辽东之后,整兵备武,令胡人不敢再劫掠汉人,堪为汉人中的英雄,不宜攻之。”

这是从民族大义考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