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勇于正视经典的流变过程,恰恰是文化自信的表现!!!(2 / 2)

他顿了顿,提高了音量:“按照惯例,接下来是我们的问答互动环节!我知道大家现在肯定有很多问题想和祝教授交流,

鉴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选择几个问题,请大家举手示意,我会随机挑选。”

话音刚落,台下瞬间举起了无数只手,密密麻麻,场面十分壮观。

马校长笑了笑,目光扫过前排,最终落在了那位一直表情凝重的老者身上:

“周维岳教授,您远道而来,又是这方面的权威专家,不如您先提问?”

周维岳教授没有客气,他缓缓站起身,拿起身边工作人员递来的话筒,目光锐利地看向台上的祝仁,声音沉稳却带着明显的质疑:

“祝教授,你刚才的讲解,引用的版本资料翔实,逻辑也看似清晰,但是,老夫还是有几个疑问。”

全场再次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交锋要开始了。

“第一,”周维岳语气严肃,“你将明代书商增删情节的行为,过多地归咎于商业利益驱动,甚至用了魔改、大杂烩这样带有贬义的词语。

难道你认为,这些改动就完全没有积极意义吗?比如关公显圣,虽然是神怪情节,但它强化了忠义精神,满足了民众的道德期待;

七擒孟获虽然奇幻,但也展现了诸葛亮的智谋和宽容。

这些改动,难道不也是一种符合当时社会文化需求的再创作,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丰富和提升了作品的感染力吗?

你为何只强调其商业性,而忽略其文化价值?”

这个问题一出,立刻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尤其是中文系的老师们,纷纷点头。

祝仁平静地回应道:“周老先生,我并未完全否认这些改动可能存在的文化价值或积极意义。

我强调商业动机,是因为我认为在分析文本流变时,不能忽视出版市场这个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

书商为了销量而迎合读者口味,这在当时是普遍现象,也是推动通俗小说演变的重要力量。

至于这些改动是否提升了作品,我认为见仁见智。

比如关公显圣,固然满足了部分读者的期待,但也让关羽这个人物形象趋于神化和脸谱化,失去了早期版本中可能存在的更复杂的人性层次。

同样,七擒孟获的奇幻情节,虽然增加了娱乐性,但也削弱了历史演义的真实感和严肃性。

因此,评价这些改动,需要结合不同的标准和视角,不能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