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三国演义》的五重作者!!!(1 / 2)

“还有那些神怪情节,像【关羽显圣】、【左慈戏曹】等,其叙事模式、语言风格,

又常常带有浓厚的佛教变文或道教故事的色彩,强调因果报应,渲染神秘气氛。”

“这种文本内部风格的【割裂感】和【分层现象】,”祝仁总结道,

“恰恰印证了《三国演义》并非出自一人一时之手,而是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文化层次的创作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各种风格的印记,就像地质断层一样,清晰地留在了文本之中。”

接着,祝仁又提到了【时间线漏洞】或【历史细节错位】的问题。

“文献学考证中,一个常用的方法就是利用文本中出现的、与其宣称的时代背景不符的事物或制度,来判断其真实的成文年代或是否有后人增补。”

“比如,《三国演义》中反复提到的关羽的兵器——青龙偃月刀。”祝仁说,

“这把刀的形象深入人心,但根据可靠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像偃月刀这种长柄大刀,

主要出现在宋代以后,是作为仪仗或武举考试用的重型兵器,在战火纷飞、讲究实战效率的三国时期,出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北宋官方编纂的《武经总要》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各种兵器,其中并没有偃月刀。

那么,【青龙偃月刀】这个设定,很可能就是宋元以后的话本、戏曲艺人为了突出关羽的威猛形象而发明,并最终被明代书商写入小说的。”

“再比如【的卢马妨主】的说法。”祝仁继续举例,

“陈寿的《三国志》里只记载了刘备骑的卢马【马跃檀溪】,脱离险境,并未提及其有【妨主】的凶相。

这种带迷信色彩的说法,最早出现在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和宋元话本中。

后来的编着者将其写入《演义》,一方面增加了故事的传奇性,

另一方面也为后来刘备命运多舛、庞统死于落凤坡等情节埋下了某种【宿命论】的伏笔。”

“通过这些文风的差异和历史细节的考证,”祝仁的声音变得更加肯定,

“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三国演义》这部书,其【作者】身份是极其复杂的,它更像是一个历经数百年的集体创作成果。”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在上面写下了五个关键词,并逐一解释:

“第一重作者:元代及更早的民间说书艺人。

他们是故事框架的奠基者,提供了像【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这样最核心、流传最广的民间叙事蓝本。”

“第二重作者:元代杂剧作家。

如关汉卿等,他们在舞台上丰富了人物性格,创作了大量精彩的对话和戏剧性场面,

为小说提供了鲜活的人物塑造素材,比如关羽【傲上而不辱下】的性格特征,很大程度上是在元杂剧中定型的。”

“第三重作者:罗贯中。

他是关键的【总编辑】和【整合者】,他依据史书,将散乱的民间故事、戏曲情节进行筛选、整理、串联,

并加入了大量历史细节,使其【演义化】,形成了小说的第一个完整书面形态——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

“第四重作者:明代中后期的书商和坊刻主人,如叶逢春、周曰校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