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顾安的玫瑰(十)(2 / 2)

总之,从那以后,顾安就与那个名叫拉蒙的学生逐渐熟悉起来。

然后他也了解到,拉蒙其实出身于中产家庭。

目前正同时攻读高中和大学的文凭。

......视线回到顾安的问题上来.......

对顾安提出的质疑,阿尔弗雷德并不否认。

“约书亚,在过去,只有具备显赫家族背景的学生才能被拉德利录取。”

“然而,真正的顶层社会人士数量并不多。”

“因此,学校也会适当接纳其他上层阶级成员或新兴富裕家庭的子弟作为补充。”

阿尔弗雷德继续说道: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全球化趋势使得拉德利进一步开放了它的招生政策,引进了国际生。”

“因此,真正算起来,拉德利放宽招生标准,也就是近20年才开始的。”

阿尔弗雷德没有提及的是,这项改革还是由他们家族的成员进入管理层后推动的。

想到顾安的那位物理天才朋友,阿尔弗雷德还特意提点道:

“除此以外,拉德利偶尔会招收部分出身中产的学生,并提供相应的奖学金。”

“而这类学生无一例外,都是万中无一的科研天才。”

在阿尔弗雷德看来,这类天才的引进无非就两个目的。

一个是鲶鱼效应,通过这些天才来增加拉德利学生之间的竞争。

另一个,也可以说是一种提前的投资。

(鲶鱼效应:在安静的沙丁鱼群中,放入活泼好动的鲇鱼,会让沙丁鱼群紧张起来,加速游动。

在团队中,鲶鱼型人才的加入会打破原有的平衡,给其他成员带来竞争压力,迫使其他人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

-

解释到这一步,阿尔弗雷德最后总结道:

“所以,约书亚,无论情况如何变化,拉德利始终是一个专属于上层阶级的圈层。”

顾安皱眉:“阿尔,这和中国的情况差别很大。”

就顾安的感受而言。

在中国的学校里,学生们似乎很少会在意互相之间的家庭背景差异。

偶尔,确实会有人议论某些学生的家庭背景似乎很优越之类的。

但这些讨论往往只是昙花一现。

真正受到尊敬的,仍然是学业成绩。

所以,顾安还是难以将学校与阶级、圈层画上等号。

对此,阿尔弗雷德的解释是:

“约书亚,并非所有国家都如中国那样,在建国初期便几乎消除了国内的所有特权阶层。”

换句话说就是,中国学生之间的阶级差异约等于无。

阿尔弗雷德继而指出:“国情不同,因此中国的教育与美国教育,本质上有着很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