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李世民很失望(2 / 2)

三四月份正值春耕,农桑之事为封建社会之国本,哪怕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二十一世纪,粮食安全也是重中之重。

李承乾听了一早上,基本都是如何讨论劝课农桑,大一统王朝早期,土地兼并尚在萌芽之中,农民大多有田可耕,有地可种,朝廷还会分发粮种,老百姓的日子勉强尚可。

何谓勉强,一来封建社会生产力较低,仅靠人力和畜力,农业生产效率大打折扣。二来农业受限于自然灾害,哪怕是二十一世纪,农民颗粒无收的惨状都时有发生,何况是古代。三来没有农药化肥,农作物产量十分低下。

李承乾记得很清楚,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他那时是一个普通的老农民,中国农民普遍贫穷,辛苦种一年的地,长出来的麦子不过一寸长短,六七月份稻子发灰发白长霉球,空壳率极高,断粮那是家常便饭。

这种情况,一直到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化肥农药走入农村,麦子才有两寸长短的,稻谷病虫害和空壳率大幅度降低,许多人才勉强不至于断粮。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时长有人喷农药化肥不健康,杂交水稻等转基因食品不健康,在网络上重拳出击。

他每每看到这些言论,只能感慨这些人托生到了好时代,根本就不了解,他们嘴巴里那个健康的年代,吃顿饱饭都是奢望,每每荒年忍饥挨饿,多少人都没撑过去。

“太子想什么,这样入神?”

猛的被点名,李承乾回神过来,道:“回陛下,听诸公讨论农桑之事,感慨农桑不易,黎庶多艰。”

“太子可有高见?”

李承乾顿了一顿,高见倒是有,高科技含量的高产作物他拿不出来,但较为先进的农具可以有,二十世纪依靠畜力,最后被淘汰的那一批犁铧,算得上精耕细作时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巅峰,且能在这个时代被造出来,极大的推进这个时代的农业发展。

不过,将未来的东西带到过去,不知道会引起什么连锁反应。再说了,就算他愿意承担干预历史进程的因果,如何向父亲解释,这些东西怎么来的,又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本朝可是有《推背图》作者,袁天罡和李淳风这两个猛人,万一他被识破身份,痛快一死倒还罢了,就怕被打的魂飞魄散,别说回二十一世纪,连轮回的机会都没有了。

“陛下,臣长在深宫,见识有限,不太懂农桑之事,没什么高见。”

李世民微微皱眉,君王洞察人心,他多年驭下,早就练得一副洞若观火的本事,臣下一个小动作,他就能猜出对方大概想些什么。

“你是太子,万方黎庶皆是你的子民,心中既有丘壑,不必藏着掖着。”

李承乾心下一惊,他自认为定力不错,不成想对面坐了个心理学大师,一种在心理医生面前无所遁形的无助感爬了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