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诗会暗流涌,凤年遇知音(1 / 2)

报国寺诗会一事,。“徐三郎”之名,伴随着那首“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诗篇,迅速传遍了街头巷尾,成为江南士人与市井百姓茶余饭后的绝佳谈资。

身为这一切议论核心的徐锋,却似早已将诗会风波抛诸脑后。深居简出,

“公子,影阁传回的消息。”夜深,悄然立于灯下,将一卷密信呈上。

徐锋接过,展开细阅。烛火跳动,映着他苍白却沉静的脸庞。密信所录,正是那灰衣人及其背后势力的底细。果如他所料,这些人并非曹长卿的直接麾下。他们自诩为西楚正朔,对曹太傅近年来“偏安一隅”、“空谈怀古”的温和姿态颇有微词,认为其消磨了复国锐气。这是一股更为激进,也更为隐秘的西楚复国力量,蛰伏江南,。

“一群不甘寂寞的孤魂野鬼。”徐锋指尖轻捻着密信,语气平淡,“急于求成,也易于掌控。”

垂首:“他们行事隐秘,在江南经营多年,根基不浅。此次主动接触公子,怕是看中了公子在卢家的影响力,以及……那日诗会展露的‘财力’。”

徐锋微微颔首,唇角勾起一抹若有似无的弧度:“钱,自然是要给的。只是,得看他们有没有这个本事拿稳了。”他将密信凑近烛火,看着它化为灰烬,“三日后,望江楼,我会会他们。”

姑苏城的另一处,却是另一番光景。

报国寺诗会之后,徐凤年百无聊赖,本想寻个酒楼痛饮几杯,却不巧又听见邻桌几个酸腐文人唾沫横飞地议论。起初是吹捧曹长卿的诗如何惊才绝艳,渐渐地,话锋便转向了西楚的覆灭,言语间多有对亡国之君臣的轻蔑与嘲讽。

“西楚腐朽,君昏臣聩,覆亡乃是天数!”一年长文人摇头晃脑,引经据典。

“正是,若非如此,岂容离阳铁骑踏破宫阙?如今偏安一隅,不过是苟延残喘,何谈复国?”另一人附和,语带不屑。

徐凤年本就因三弟徐锋那日“装神弄鬼”憋了一肚子火,此刻听得这些诛心之言,再也按捺不住,一拍桌子,霍然起身:“放你娘的屁!胜者王侯败者寇,史书向来由得胜者书写。尔等只知拾人牙慧,摇唇鼓舌,可知当年西楚将士为保家国,流了多少血,埋了多少骨?!”

他这一声怒喝,震得满堂皆静。那几个文人被他粗鄙之语噎得面红耳赤,却又畏其北凉世子的身份,不敢公然发作,只涨红着脸,期期艾艾。

倒是有几桌江湖打扮的汉子,闻言抚掌大笑:“说得好!痛快!这些酸丁,懂个鸟的家国大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