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钦差驾临姑苏,庭审暗藏玄机(2 / 2)

只见卢白颉、徐凤年当先,身后跟着数十位衣着体面的江南士绅商贾,甚至还有一些寻常百姓,纷纷涌至堂前。

“肃静!”韩林厉声喝道。

卢白颉上前一步,拱手道:“启禀钦差大人,我等皆是姑苏城中受过刘黎廷荼毒之人。此獠罪大恶极,徐三郎虽出手过重,却也算是为姑苏除去一害!恳请大人明察!”

紧接着,一个个“证人”主动上前,声泪俱下,历数刘黎廷的种种罪状:勾结官府,强占田产;设立赌局,坑害良善;甚至暗通北莽,倒卖军械……一桩桩,一件件,听得韩林眉头越皱越紧。他原以为此案不过是北凉质子在江南行凶滋事,仗着北凉王府的势焰,略施薄惩便可。未曾想,竟牵扯出如此多的内情,更未料到,江南民意对此案的反应竟是这般强烈。

这水,比他想象中要深得多。

庭审陷入一种诡异的胶着。徐锋依旧那副云淡风轻、随时可能咽气的模样,却字字珠玑,句句在理。堂外“群情激奋”,一口咬定刘黎廷死有余辜。韩林纵有雷霆手段,此刻也感到有些棘手。他深知,民心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若强行将徐锋定罪,怕是会激起江南民变,与朝廷安抚江南的初衷背道而驰。

就在此时,一名心腹缇骑自堂后匆匆步入,附耳向韩林低语数句。韩林面色微变,挥手令其退下。那缇骑带来的,正是京城八百里加急送达的密旨。

皇帝赵惇在看到影阁“精准投喂”的那些关于刘黎廷勾结北莽、意图构陷北凉的“铁证”之后,龙颜虽怒,却也生出了几分忌惮。北凉势大,轻易动不得。一个罪证确凿的内奸,与一个“失手”杀人的北凉庶子,孰轻孰重,皇帝心中自有计较。密旨措辞隐晦,大意却是要韩林“查清真相,酌情处理”,既要维护朝廷威严,又不可过分激化与北凉的矛盾,更要顾及江南民心。

韩林何等人物,瞬间便领会了圣意。他抬眼看向徐锋,目光复杂了几分。此子,绝非池中之物。

接下来的数日“审理”,韩林的态度明显缓和了许多。他不再一味追究徐锋杀人的“罪行”,反而将重心放在了调查刘黎廷的“罪证”之上。那些由徐凤年与卢家搜集,经由曹长卿提点、百姓“自发”呈上的证据,一一被“查实”。

最终,在又一次升堂之后,韩林当众宣布了“审理结果”:

“经本官查明,故江南生员刘黎廷,心怀叵测,勾结北莽,意图不轨,且在姑苏横行霸道,鱼肉乡里,罪大恶极,死有余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