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五章 见证蛇口开发(1 / 2)
一边是进店采购家具和收音机的顾客,另一边是物流公司来包装发运昨天王鹏和港商订好的家具的物流人员,显得十分的嘈杂。
也是奇了怪了,出乎王鹏的预料,慕名而来进小收音机的顾客还不少,有港商,也有内地的。
王鹏他们一进门,问平就抱怨。
“小鹏,那个小收音机发的太少了,两万台现在已经走了一万七千台,估计下午就没有了,你说误事不误事?”
“这个,我真是没有想到,要不你再去一趟广州,和麻三约定一下,让他按每天两万台的数量给你发货,直到有了库存再说。”
“可以,那我把这手头的事情办完,就回广州了。”
“行吧,你去忙吧。”
现在,王鹏的脑袋也有点儿乱,什么事情好像提前安排了,好像又没有安排,总是出一些预想不到的事情。
商店、物流、外贸、工厂、买地,还有要买车,雇人,一气一气地赶过来,让人如在梦中生活一样。
假如自己要不来呢,是不是就没有这些事?那还是肯定的。因此,这一切的主意都是自己出的,让自己受累,别人也跟着受累,怎么就这么贱呢。
这时候,王鹏忽然想起袁庚过几年在深圳提出的那个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也许他的心态,应该和自己是相同的。
王鹏坐在一边,仔细想起了自己知道的深圳建设初期的一些资料。
1979年1月31日,大年初四,刚刚被交通部任命为香港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的袁庚接到通知,去中央汇报工作,他将自己的想法毫无保留地写成了报告,特意在随身的包里装了一份香港出版的地图,他铁了心,要在内地和香港间开一扇窗,他希望中央能支持他在蛇口建立一个工业区的设想。
他在汇报中说道,“想在香港买块地,建工厂的话,没门,得贵!为什么我们不可以靠近香港的地方?就去调查了一下之后,大家认为最好就是这个地方。”
领导听完报告后立即就批示,“拟同意,就照此办理”,并在地图上划出了整个南头半岛的面积。
但袁庚考虑到这一大片土地所需的资金是天文数字,万一试验失败,影响太大,最终,他用红色铅笔在地图上点出半岛最南端一块只有2.14平方公里的地方,那就是蛇口。
1979年7月8日,一片荒山野岭的蛇口轰然响起填海建港的开山炮,这座与香港隔海相望的边陲小镇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块试验田。
1981年3月的一天,袁庚坐船从香港赶回蛇口,看着一波又一波的海浪,他写下“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
这句话被印在巨型广告牌上,也出现在蛇口最热闹的商业街,并曾经引起不小的争议。
此后,蛇口陆续出现工程招标、人才公开招聘、商品房改革等新鲜事物。
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第一家股份制银行、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等24项全国第一均脱胎于蛇口,而这些“第一”多数沉淀为日后中国市场经济的常态。
面对从全国各地来到蛇口的人,袁庚曾说这里是“不改革者不入此门”。
1984年3月底,袁庚受邀在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作报告,介绍蛇口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作完报告的第二天,《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报告全文,“蛇口经验”从此闻名全国。
随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文,决定进一步开放 14个沿海城市,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