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志的名家应用与名方解析(2 / 2)
2. 宁志膏(《鸡峰普济方》)
- 组成:远志、酸枣仁、辰砂、乳香。
- 功效:养心安神,活血止痛。
- 主治:心血不足,心脉瘀阻所致的心悸、失眠、胸痛。
- 方解:远志养心安神,酸枣仁滋阴养血,辰砂重镇安神,乳香活血通络。此方首次将远志与活血药配伍,拓展了远志在“心脉瘀阻”病症中的应用,为后世治疗心系疾病提供了新视角。
解析:宋代医家对远志的应用更趋精细化,如通过炮制(姜汁炒)增强其特定功效,并注重与重镇安神、活血化瘀药物的配伍,体现了“辨证施药”的思想。《局方》的推广使远志成为治疗神志疾病的常用药,其影响延续至今。
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理论升华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远志的性味、归经、功效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远志入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专于强志益精,治善忘”,并归纳其三大核心功效:安神益智、祛痰开窍、消散痈肿。这一理论为后世医家应用远志提供了权威依据。
1. 张景岳与远志的温补应用
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将远志纳入“补阵”,强调其在温补方剂中的配伍价值:
- 归脾汤(《济生方》,张景岳改良):虽非张景岳原创,但他在《景岳全书》中进一步阐释了远志在归脾汤中的作用。方中远志与酸枣仁、龙眼肉、黄芪配伍,治疗心脾两虚之失眠、健忘、心悸。张景岳认为,远志“虽属辛散,然善通心肾,使水火相交,最能辅补药以奏功”,即在补气养血的基础上,通过远志交通心肾,增强安神效果,避免纯补壅滞之弊。
2. 李中梓与远志的痰证论治
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提出“治痰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其方剂中常以远志配伍健脾药:
- 茯苓丸(《医宗必读》):茯苓、半夏、陈皮、远志、甘草。主治脾虚痰盛之眩晕、痞满。远志在此方中不仅化痰开窍,更通过通心肾之气,辅助脾胃运化,体现“治痰需调上下”的整体观。
解析:明代医家在继承前代经验的基础上,更注重远志与补法的结合,如张景岳将远志用于温补方剂,强调“通补兼施”;李时珍从理论层面明确远志的归经与功效,使后世应用更有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