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毒渐盛伤脾肾(2 / 2)

他以三棱针点刺“四缝穴”,挤出紫黑血液,配合艾灸神阙穴,“四缝穴清肠胃积热,神阙穴温中止泻,此乃‘寒热并用’之妙。”半炷香工夫,患儿热势稍减,腹痛缓解。岐黄改以香连丸调理,“清热燥湿,巩固疗效。”

二、绣娘疮疡:绣绷上的湿毒浸淫

巳时三刻,林姑娘臂生痈肿,红肿热痛,顶端脓头未溃,伴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其绣绷上的牡丹图案被脓液污染,恰似湿毒外发之象。

岐黄辨证为热毒蕴结,以五味消毒饮合仙方活命饮加减:金银花30g、野菊花15g、蒲公英20g、白芷9g、穿山甲6g(代),“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活血消肿,此乃‘消痈散结’之法。”

他以火针点刺痈肿顶端,放出脓毒,配合金黄散外敷,“火针泄毒,金黄散清热燥湿,此乃‘以热引热’之法。”五日后,痈肿溃破,脓尽新生,改以参苓白术散善后,“健脾化湿,托毒生肌。”

三、孕妇带下:胎前湿毒的棘手之治

未时初,李秀才第二十次扶妻入院。妇人妊娠八月,带下量多,色黄如脓,臭秽难闻,伴外阴瘙痒、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内子素体湿热,孕后胎气阻遏,湿毒下注,”李秀才焦虑不已,“前医投以苦寒药,致胎动不安……”

岐黄辨证为湿热下注,带脉失约,以易黄汤加减:黄柏6g、山药15g、芡实12g、白果9g、白术18g,“黄柏清湿热,山药、芡实固肾止带,白术健脾安胎,此乃‘清热不伤胎’之法。”

妇人服药后,带下减少,瘙痒减轻。岐黄嘱其每日食绿豆薏米粥,“绿豆清热,薏米利湿,此乃‘食疗缓图’之理。”

第三章 湿毒论治·清利解毒的平衡之道

一、核心治则:清热毒,利湿浊,健脾胃

申时正,岐黄在医案中写下“治谷雨三法:清、利、健”六字,案头摆着三组药对:黄芩配黄连,清热燥湿;茯苓配泽泻,利湿泄浊;白术配山药,健脾固肾。

“湿毒宜清,水湿宜利,正虚宜健,”他以竹筷指点药对,“黄芩配黄连,仿黄连解毒汤之意,直折火势;茯苓配泽泻,即五苓散之旨,通利三焦;白术配山药,如参苓白术散之法,健脾止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