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股蓝的历史认知演变:从救荒野菜到"南方人参"(1 / 1)

一、引言

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 (Thunb.) Makino)作为一种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植物,在我国传统医学和现代研究中都占有独特地位。这种葫芦科绞股蓝属的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因其含有人参皂苷类成分而被誉为"南方人参",具有益气健脾、化痰止咳、清热解毒等功效 。然而,绞股蓝在中国古代的认知历程却颇为曲折,从最初的救荒野菜到被《救荒本草》记载,再到现代被列为"名贵中药材",经历了数百年的认知转变 。

本文旨在系统梳理绞股蓝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认知变化,特别是商周巫医体系、秦汉简牍记载以及唐宋本草发展阶段的具体表现及背后原因,揭示其从"无名野草"到"药食两用"植物的历史演变过程 。通过对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和现代研究的综合分析,探讨绞股蓝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地位变迁及其文化意义。

二、商周巫医体系中的绞股蓝:人神沟通的媒介

2.1 巫医同源的早期医学体系

商周时期是中国医学的萌芽阶段,当时的医疗活动主要由巫觋主持,形成了"巫医不分"的特点。甲骨文研究表明,早在商代,人们就已开始通过占卜来询问疾病的原因和治疗方法,这反映了当时"鬼神致病"的观念。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具有特殊气味或形态的植物被认为具有沟通神灵的能力,绞股蓝可能作为其中之一被巫医所使用 。

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巫"字和"祝"字的记载,表明巫觋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据考证,"医"的繁体"毉"字从"巫",反映了医源于巫的现象 。这种巫医同源的现象在商周时期尤为明显,巫医通过占卜、祭祀等方式与神灵沟通,同时使用草药治疗疾病。

2.2 甲骨文中的植物与医疗记载

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关于疾病和治疗的记载,包括"疾言"、"疾口"等口腔疾病 。甲骨文中的"疾年"一词,可能指疫病流行的年份 。然而,目前尚未发现甲骨文中直接提及绞股蓝的记载,这可能是因为当时绞股蓝尚未被明确识别或命名,或其药用价值尚未被充分认识。

虽然甲骨文中没有直接提到绞股蓝,但商周时期的巫医在治疗疾病时确实使用了多种植物,这些植物被认为具有驱邪治病的功效。根据现代研究,绞股蓝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绞股蓝皂苷、黄酮类化合物等,具有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可能对某些疾病有治疗效果 。因此,绞股蓝可能作为一种未被明确记载的草药,在商周时期的巫医实践中被使用 。

2.3 青铜器装饰中的植物象征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装饰以动物纹为主,如饕餮纹、夔龙纹等,但也出现了一些植物纹饰 。这些植物纹饰可能具有宗教或象征意义,代表着与神灵的沟通或生命的延续 。然而,目前发现的商周青铜器纹饰中,尚未有确凿证据表明存在绞股蓝的图案 。

值得注意的是,绞股蓝在民间传说中常被视为具有神秘力量的植物,如"神仙草"、"不老长寿药草"等称号 。这种观念可能与古代巫医将其用于人神沟通的实践有关,尽管缺乏直接的考古证据 。因此,绞股蓝在商周时期可能作为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植物,在巫医仪式中扮演沟通人神的角色,但这一推测尚待更多考古发现的证实 。

三、秦汉时期的绞股蓝:简牍记载中的药用价值

3.1 秦汉简牍中的医药文献

秦汉时期是中国传统医学体系初步形成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医药知识主要记载在简牍和帛书中 。1983年底至1984年初,湖北江陵张家山三座西汉前期墓葬中出土了一千多支竹简,包括汉律、《奏谳书》、《盖庐》、《脉书》、《引书》等九种内容,是一批价值重大的西汉典籍 。这些简牍中记载了大量珍贵的科学资料,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数学和医学 。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则更为丰富,包括《五十二病方》、《导引图》等多种医书。这些文献反映了秦汉时期的医学发展水平,其中记载了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使用情况。然而,目前整理出版的秦汉简牍和帛书中,尚未发现明确提及绞股蓝的记载 。

3.2 张家山汉简《引书》中的导引与养生

张家山汉简中的《引书》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中医导引专着,对研究秦汉时期导引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参考 。《引书》主要记载了导引术式、养生方法和疾病治疗,其中提到了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如项痛、踝痛、膝痛和肩痛等 。然而,《引书》中并未提及绞股蓝或其他具体药物的名称,主要强调通过导引和养生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

从经筋理论分析,《引书》中的导引术式主要针对经络和筋脉的调理,如治疗项痛的导引术主要是治疗太阳经筋的项痛;治疗外踝痛主要是调理足少阳经筋,治疗内踝痛主要是调理足太阴经筋 。这种以导引为主的治疗方法,反映了秦汉时期医学重视整体调理而非单纯药物治疗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