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泻的最早命名时间?泽泻的相关别名异称?(1 / 2)
泽泻的命名历史与别名体系,既承载着古代文献的学术传承,又反映了不同时代对其形态、功效的认知变迁。以下是基于历史文献与现代研究的系统梳理:
一、最早命名时间:汉代《神农本草经》的学术定称
泽泻作为正式名称,最早见于汉代《神农本草经》(成书于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被列为“上品”药材,明确记载其性味、功效及别名 。这一命名奠定了后世对该植物的学术认知基础。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更早的《诗经》《尔雅》中已有相关植物的记载(如《诗经·魏风》称“藚”,《尔雅》称“蕍”“茑”“牛唇”),但这些名称的对应关系需结合形态描述考证,而“泽泻”作为统一名称的正式使用始于汉代。
二、别名异称的多元体系
泽泻的别名多达20余种,可按历史时期与命名逻辑分为以下六类:
1. 经典文献中的原生别名
- 水泻:《神农本草经》首载,取其“利水渗湿”的功效特征,与“泽泻”同义 。
- 芒芋:因块茎形似芋头,且表面有细密须根痕(“芒”指细小突起),如《本草纲目》引《尔雅义疏》称其“根似芋子,故有芒芋之名” 。
- 鹄泻:“鹄”指天鹅,可能因泽泻生长于沼泽湿地,与水鸟栖息地相关,同时暗示其利水如天鹅游水般顺畅 。
2. 历代本草的衍生别名
- 及泻: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新增,可能为“泽泻”的音转或书写变体。
- 泽芝:《典术》称其“久服令人身轻,日行五百里”,功效堪比灵芝,故以“芝”喻之 。
- 禹孙:《本草纲目》引《纲目》称“禹能治水,故曰禹孙”,借大禹治水的传说隐喻其利水之功 。
3. 地域俗名与形态联想
- 天鹅蛋:块茎呈卵圆形,表面光滑,形如天鹅卵,多见于福建、四川等产区的俗称 。
- 天秃:因植株叶片集中于基部,茎秆细长无分枝,形似“秃茎”,常见于民间药材资料 。
- 水泽“耳泽”:直接描述其沼泽生境,如《中药大辞典》记载“生于水泽,故名水泽” 。
4. 古代典籍的跨代别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