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泻在历代名医名方中的使用频率(1 / 2)
呈现出从经典奠基到后世拓展的清晰脉络,其核心地位在利水渗湿、清热通淋等领域尤为突出。以下从历代经典方剂数量、名医使用偏好、配伍场景演变三个维度,结合具体数据与典型案例,系统梳理其应用规律:
一、历代经典方剂中泽泻的出现频次
1. 汉代:奠基期(使用频率最高)
-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共10方次,占全书方剂总数的3.2%,为利水方剂的核心药物。
- 代表方:五苓散(治水湿内停)、猪苓汤(治水热互结)、泽泻汤(治痰饮眩晕)。
- 使用场景:70%用于水饮证(水肿、小便不利),30%用于清热(如八正散)。
- 用量特点:生泽泻单次用量最高达75g(泽泻汤),体现“重剂利水”思想。
2. 唐代:拓展期(应用范围扩大)
- 孙思邈《千金方》:明确记载含泽泻方剂12首,占全书方剂的1.8%。
- 代表方:大泽泻汤(治肾热)、肾气丸(治消渴)。
- 创新应用:首次将泽泻用于妇科(产后水肿)和高脂血症(泽泻+山楂+荷叶)。
- 王焘《外台秘要》:泽泻汤类方6首,配伍茯苓、牡蛎等,主治水肿、虚汗。
3. 宋代:规范化期(炮制影响使用)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泽泻出现在8首方剂中 ,占全书方剂的0.9%。
- 代表方:八正散(清热通淋)、五苓散(利水化气)。
- 炮制变化:开始使用麸炒泽泻(如升阳益胃汤),减少对脾胃的刺激。
-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六味地黄丸中盐泽泻引药入肾,开创“三补三泻”配伍模式。
4. 金元:辨证深化期(流派影响显着)
- 李东垣《脾胃论》:泽泻在5首方剂中使用,占其方剂总数的2.1%。
- 代表方:升阳益胃汤(健脾利水)、清暑益气汤(利湿清热)。
- 配伍逻辑:泽泻用量(3-6g)小于白术(9-12g),体现“健脾为主,利水为辅”。
- 朱丹溪《丹溪心法》:泽泻在变水汤等3方中使用,用于治疗肿胀,强调“利水不伤阴”。
5. 明代:理论成熟期(争议与革新并存)
- 张景岳《景岳全书》:泽泻出现在7首方剂中,占其方剂总数的1.5%。
- 代表方:济川煎(温肾通便)、化阴煎(滋阴通淋)。
- 创新配伍:泽泻+升麻(3g)升清降浊,用于老年便秘。
- 李时珍《本草纲目》:总结泽泻“渗湿热,行痰饮”,但质疑其补益作用,影响后世方剂配伍。
6. 清代:临床细化期(流派分化)
- 吴鞠通《温病条辨》:泽泻在4首方剂中使用,占其方剂总数的0.8%。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