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短暂的疯狂(2 / 2)
——
没想到,蓝京合作组织正式运行后。
引发全球震动的,并不是航天产业,也不是医疗行业。
而是——汇率市场。
随着上百个成员国陆续签署“华币结算协议”,国际市场对华币的需求呈现出爆炸式增长。
原本仅在亚洲地区作为区域货币使用的华币。
短短一个月内,交易量一跃升至全球第二位。
各大金融机构开始大幅调整资产配置。
国际资本也悄然开始从美元市场抽身,转投华币体系。
紧接着,外汇市场迎来一轮剧烈波动。
十一月下旬。
华币汇率出现了历史性的暴涨。
对欧元汇率,从原先的“1欧元兑8元华币”,
一路升至“1欧元兑1.1元华币”。
甚至在某一高峰时段,短暂触及“1:0.95”的惊人数据。
这意味着:
在国外生活旅游的华国人,几乎人人“腰缠万贯”。
【我点了一杯咖啡,才1块钱?】
【吃一份高档牛排,五十块钱都不到?】
【我月薪三千,在国外都能过上中产生活了?】
网络上,类似的话题冲上热搜。
全国上下,迎来一场史无前例的“出国潮”。
旅游平台的出境订单暴涨了二十倍。
上千万华国人涌入各大免税店、奢侈品专柜和海外连锁超市。
开启了疯狂采购与囤货模式。
那段时间,大街上人们议论最多的,不再是房价。
而是:
“今天汇率多少?”
“十万块,够在欧洲玩一个月吗?”
华国普百姓,第一次切身感受到:
什么叫做国际货币话语权。
—
但与此同时,华国国内的出口企业却集体叫苦不迭。
“汇率一涨,我们的利润直接被腰斩。”
“别说增长了,现在能活下去就是万幸。”
“海外客户天天压价,我们根本撑不住。”
随着汇率飙升带来的出口压力持续升温。
华国央行紧急出手。
联合多部门,连续发布数轮宏观调控指导意见:
一方面,限制短期投机资本的无序流入;
另一方面,加大对外汇市场的直接干预。
终于,在十二月初。
汇率被成功控制在“1欧元兑4元华币”的稳定区间。
既保留了华币国际化带来的战略红利,
又有效缓解了出口企业的成本压力。
与此同时,财政部牵头,联合税务、商务等多个部门同步出台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