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冷凝法,挖深井(2 / 2)

1. 防塌方设计:在井壁插入竹编圆筒(直径3尺),防止沙土塌陷,南方产竹区可直接应用,北方用柳条编筐替代。

2. 阶梯式井筒:井口直径收窄(上口4尺→井底6尺),形成天然支撑。

3. 防污染措施:井口高出地面3尺,周围铺石灰+黏土(防地表水回流)。

设置专用打水桶(避免私人容器污染井水)。

4. 深井技术突破:连环辘轳提水:用双滑轮组+畜力驱动,使挖井深度突破唐代常规3丈限制,可达5-6丈

(触及深层地下水):(其实在汉代已有深井(如四川盐井),但未普及用于民生)。

5. 分散式供水网络中央深井(母井)通过陶管向周边浅井(子井)渗水,减少取水拥挤。

陶管制作:用唐代已有的龙窑技术烧制带孔陶管。

6. 井渠共生”模式:水井与灌溉渠结合,旱时优先保障饮用水,余水通过闸门控制流向农田

(借鉴的是:新疆坎儿井,但简化结构)

说完这些,秦小榆手上的画也画好了,那是:同轴双滑轮和畜力驱动装置,有了这两样东西,挖井所需要耗费的力气,可节省六成以上!

挖掘深井提土,只要牛,马或驴,能保持直线行走,在连续循环牵引下,绳索能均匀缠绕在绞盘上就行。

井口固定支架,用硬木搭建三角支架,悬挂双滑轮组,确保稳定。

工人用铁铲挖土,装入竹编提篮,(容量可达80-100斤),

畜力拉动绞盘→小滑轮转动→大滑轮同步旋转→提篮上升。

至井口后,工人倾倒泥土,畜力反向行走,提篮回落井下。

按此方法:挖一口5丈(15米)深的井,传统需20天,如今只需7天!

深井,使用寿命长达10年以上,出水量也比普通井多出二倍以上,水质更是会好上不少!

且,有了畜力,以往需要4-6人轮番作业,如今只需一人指挥,外加一头牛(或是马,驴)。

比起现下最深的3丈(约10米)井,按秦小榆的方法,可以深达15-18米!!

当然,拉动的绳索同样需要加固。

可将麻绳浸油,或是采用皮绳,都能降低绳子的磨损,同时,井口位增设护栏,也可防止提篮突然落入井中伤人。“

说完这些,秦小榆也放下了笔,她吹了吹手上的画。室内一片安静……

“你……你这些个,都是在”那儿“……学来的?“,秦晚如拿着那画满图纹的纸,手有些微微发颤……

这些个东西,随随便便拿出去一两样,在现在的情形下,便能换个6品官来当当!!还是握权实权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