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集:信任的代价(1 / 2)
染坊里的诺言
林砚舟赶到青溪镇时,正是梅雨季的尾巴。雨丝像被扯散的棉线,斜斜地挂在黛瓦上,把整条老街浸得发亮。他踩着青石板路往巷子深处走,远远就看见那面晾晒着蓝印花布的竹篱笆——靛蓝色的纹样在雨雾里若隐若现,像从水里捞出来的星子。
这是他第三次来拜访周松年。自从去年决定在青溪镇做非遗研学项目,这位七十岁的老染匠就是他心里最重要的一块拼图。周松年的蓝印花布是省级非遗,祖传的"松风染坊"开了快百年,染出的布上能看见云纹流动的层次感,是机器永远仿不来的。
推开染坊木门时,周松年正坐在堂屋的竹椅上抽旱烟。老人穿着靛蓝短褂,指节粗大,指甲缝里嵌着洗不净的蓝,见他进来,眼皮都没抬一下。
"周师傅,"林砚舟把带来的新茶放在桌上,"看您这布晾得,雨里也不收?"
"收啥,"周松年吐了个烟圈,烟杆往鞋底磕了磕,"这雨养布。当年我爹教的,梅雨季的雨带点甜,染出来的布不容易褪色。"
林砚舟笑了笑,在他对面的长凳坐下。他知道老人的脾气,像染缸里沉淀的靛蓝,看着沉静,实则执拗得很。去年谈合作时,周松年一开始压根不搭理他,说"你们这些城里老板,就想把老手艺当幌子赚钱",是他带着团队在染坊蹲了半个月,跟着学扎花、煮布、入染,手上磨出了水泡,才换来一句"试试就试试"。
这一试,就是一年。周松年带着徒弟在研学基地驻场,游客跟着学扎染的体验项目成了古镇最火的招牌。报表里的数据漂亮得很,可今天早上,他突然接到周松年徒弟的电话,说师傅要跟他谈谈,语气不太对。
"小林老板,"周松年终于开口,声音像被砂纸磨过,"这合作,怕是做不下去了。"
林砚舟心里一沉。他看见老人脚边放着个牛皮纸信封,上面印着邻市"云栖古镇"的logo——那是他们在省内最强的竞争对手。
"云栖那边来的人,"周松年没看他,眼睛盯着墙角那口祖传的染缸,"说给我现在的价,再加三成。"
林砚舟沉默了。他知道云栖古镇背后的资本有多雄厚,去年就曾想挖走他的策划团队,被他用合伙人计划挡了回去。只是没想到,他们会把主意打到周松年头上。
"周师傅,"他斟酌着开口,"您是觉得我们给的待遇不够?还是......"
"不是钱的事。"周松年打断他,烟杆在桌上顿了顿,"他们说,去了那边,我想怎么教就怎么教,不用天天应付你们那些'标准化流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