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集:瓷枕的凉意(2 / 2)
“它……为什么会有这些裂纹?”小吴指着枕面,声音有些发紧。
“这叫开片,”老人推了推眼镜,手指在玻璃外比划着,“不是坏了,是烧窑的时候,釉料和胎体收缩率不一样,冷却时自然裂开的。后来匠人发现这纹路好看,就特意做成这样,有的还会在裂纹里填墨,叫‘金丝铁线’。”
小吴顺着他的手指看去,果然在那些青灰色的纹路里,隐约能看到更深的颜色,像干涸的血迹,又像凝固的墨。
“您知道……谁用过它吗?”
老人摇了摇头:“出土的时候没找到铭文,也没在墓葬里,就是在湖边的淤泥里挖出来的。专家说可能是当时的大户人家用的,也可能……就是个普通书生枕过的。”
普通书生。这四个字像颗石子投进小吴心里。他想象着一个穿青布长衫的年轻人,在油灯下读得眼皮打架,随手把书往案上一推,头重重地砸在瓷枕上。冰裂纹贴着他的后颈,凉意一下子驱散了倦意,他翻个身,看着窗外的月亮,枕头上的纹路在月光下浮动,像水面的涟漪。
“您说,古人用这个睡觉,会不会觉得硬?”小吴摸着自己的后颈,那里因为常年睡软枕头,已经习惯了塌陷的弧度。
“刚开始肯定不习惯,”老人笑了,“但瓷枕凉快啊,夏天枕着不容易出汗。而且古人讲究‘高枕无忧’,其实是说枕头高点,不容易落枕。你看这枕面,中间是凹下去的,刚好托着头颈,比现在的记忆棉枕头讲究多了。”
小吴凑近玻璃,果然看到枕面中间有个浅浅的弧度,像被无数个头颅磨出来的。他忽然想起自己的枕头,软得像团棉花,却总让他在夜里翻来覆去,仿佛陷在泥沼里。
那天离开博物馆时,小吴在纪念品商店买了个瓷枕仿制品。巴掌大的小玩意,冰裂纹是机器印上去的,釉面亮得刺眼,可贴在脸上时,依然能感觉到那股熟悉的凉意。
三、月光病
失眠像藤蔓一样缠上小吴,是从半年前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