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朔州:煤海深处的火焰之歌与边陲城的马蹄余音(2 / 2)

却让这片煤城有了另一种柔软。”

三、马邑故城:边陲古战场的风语与尘影

朔州不仅有煤,还有马。

我来到应县北部的一处遗址——马邑古城旧址。此地曾是秦汉时的边塞重镇,马蹄之声响彻千年。如今,城已不存,只余断壁残垣与高草杂生。

我踩着干裂的土地前行,脑海中浮现“马邑之谋”的史书片段:那个强汉之世,那场失败的伏击,那些再也没能回头的骑士。

就在我发呆时,一位放马人牵着几匹毛色发亮的蒙古马缓步而来。他看我驻足,主动道:“这地儿啊,是有魂的。马走这里,会安静。”

“你是放牧的吗?”

他点头:“我们祖上就是。现在不打仗了,但马还在。旅游、表演、越野骑射,我们都干。”

“你愿意孩子继续养马吗?”

他拍了拍马背:“要他愿意。这片地不吼,但也不死。你看——”他指了指远处黄草间蜿蜒起伏的马道,“风走过那里,马蹄音还在。”

我写下:

“朔州的马,不再驰骋沙场,

却仍能踏出一声声干脆的节奏;

她的疆场,不在远方,

而在一代代人把草原当成祖屋的心里。”

四、应县木塔:木之骨,火之躯

在朔州的最后两日,我去了应县木塔。

这座“天下第一塔”,全木结构,无一铁钉,立于辽金之间,挺立千年不倒。仰望塔身,檐角飞翘,层层叠叠如刀削一般。登塔途中,我几次驻足,只觉木香混着时间的尘气扑面而来。

讲解员告诉我:“这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还屹立不倒。你知道为什么?因为她‘会动’。”

“会动?”

“木结构不是僵的,风吹、地震,它可以轻微摆动,不抗,而是顺。”

我站在塔中最顶层俯视四方,想起朔州这座城市——她不是向外喊话的,而是向内站稳的。正如这塔,不是拼硬度,而是靠结构和柔性生存。

我写下:

“朔州的塔,不争高,

却用一根一根木梁讲述时间的秩序;

她不靠浮华遮盖,

而在沉默与坚守中,抵住一切风暴。”

五、煤城的孩子:一双眼里,有火也有光

离开前,我走进一所小学,教室简陋,窗外是一座封闭中的老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