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和田:和玉之都,丝路之光(2 / 2)

我坐在角落里,看着他们念诗,写字,唱歌,跳舞。不同肤色、不同眼神,却都在一方课堂上共享知识的阳光。

课后,一个叫古丽的女孩悄悄问我:“你是来写书的吗?能写我们的学校吗?”

我点头,她眼睛亮了起来,“那请你写上我们有多爱这里。”

我郑重地在笔记中写下:

“和田的绿洲,不只是农田与果园,更是孩子们心里播种希望的学堂。”

离开城区,我骑车来到一座古老的清真寺。此地远离喧嚣,四周环绕着枣林、胡杨与红柳。寺门外,一位白胡子的伊玛目坐在藤椅上晒太阳,看到我来,他点头示意。

我脱鞋进入殿内,肃穆之感油然而生。拱门斑驳,地毯洁净,墙面绘有繁复花纹与经文。片刻后,几个村民陆续进来,跪地祷告,动作缓慢而庄重。我没有打扰,只静静坐在后方,听着他们口中吟诵着我听不懂却能感受到平静的诗句。

出了殿,我又随他们一起去附近枣林浇水,修渠,搬石头。谁说信仰只是神圣?他们将信仰揉进劳动,揉进每一顿饭、每一声问候、每一次手掌接触泥土的瞬间。

我站在老城区外的一段古道旁,那是一条丝绸之路南线旧迹,被风沙掩埋又被考古人重新揭出。

脚下的每一块碎砖,每一粒沙土,都可能是商旅驼铃经过之处。我在路边捡起一块写有波斯文字的陶片,想象它曾随某个波斯商人跨越昆仑,带着香料、玻璃、锦缎,来到这里,换走玉石、驼皮、葡萄干与故事。

如今这些故事只剩尘土,但我知道,在地球交响曲的每一章中,它们都会重新歌唱。

和田之行即将结束,我即将启程,沿着传说中的219国道——这条连接天涯与国界、穿越雪山与戈壁的边境天路,去往一个听起来就遥远的地方——30里营房。

这将是一段完全不同的旅程,也许没有热闹的夜市,没有文化广场和清真寺,却会有沙海、冰川、边防哨卡与历史的回音。

临行前,我再次回到玉龙喀什河畔,夕阳下,一位老人缓缓抚摸着一块半成品玉石,眼神温柔。我明白,他抚摸的不只是玉,更是这片土地给予的安慰与厚重。

我轻轻按下录音笔:

“第377章,玉生昆仑,歌自和田。玉不语,却长歌;人不老,心自明。”

下一站,30里营房。走边疆之路,入雪线之域,听祖国最西南的风声与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