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古格王朝:尘土遗梦,天路未尽(2 / 2)

我跟着他走了一段。他每三步一叩,每一叩下去都像是把自己贴进大地的怀抱。我忍不住问:“您为何来古格?”

他合十回答:“这里是菩萨曾住之地。众生念其德,我亦敬其心。”

我哑然,一时竟哽住。

一个被历史遗忘的地方,却依旧有人跋涉千里,只为向其低头。这种信仰,不是宗教的胜利,而是人类精神的高贵。

我继续看着他,仿佛看见那条连通天与地的道路,就在他斑驳的足迹中缓缓延伸。

那一刻,我深切地明白:真正的“朝圣”,不是对神明的跪拜,而是对自己灵魂的叩问。

我在遗址下的一间藏家民宿借宿。房东是丹增的姨妈,一位慈祥的老阿妈,她做了一锅热腾腾的酥油粥,又点燃松柏熏香。

屋内暖意袭人,屋外星光如瀑。那夜,我睡得很沉,做了一个梦。

梦里,我回到了古格鼎盛的年代。宫墙金碧辉煌,宫女着彩袍,僧侣低声诵经。远处的王子策马飞驰于高原,百姓载歌载舞,稻谷盈仓。

忽然间,天边涌来黑沙,一只巨大的影子自远处压来,一切瞬间淹没于黄尘之中。

我在梦里奔跑、呼喊,却什么也抓不住。宫殿崩塌、佛像碎裂、僧侣哭泣……而我,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一切落入尘土。

我从梦中惊醒,泪湿了枕。

是的,这不只是梦,而是某种跨越时空的召唤。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仅是文明的殒落,更是一种来自深处的遗憾和嘱托。

我用力握紧《地球交响曲》的笔记本,写下:

“如果说,每一座城市是交响曲中的一个乐章,那么古格,就是那长久沉默,却震撼心灵的低音部。”

离开古格的那天,天仍湛蓝,风依旧强烈。我背上行囊,回望那片黄土山丘。丹增送我一枚刻有古格王徽的铜章。

我说:“有朝一日,我会再回来。”

他点头:“你带走的不是照片,不是故事,而是它的灵魂。”

他的这句话,击中了我心中的某根琴弦。

在我踏上前往仲巴的路上,我一直回忆那晚的梦境——不是悲伤,而是一种力量。那是一种文明崩塌后的沉默呼吸,也是一种被遗忘者的庄严低语。

我知道,我无法替古格说话,但我可以用脚步记录,用笔墨传递。

仲巴,是通往喜马拉雅西缘的孤独路口,是《地球交响曲》新的音符。

我抬头望向远方,天路未尽,心路正长。